杨荣:“当年先帝成祖爷选郑和,不光看他能打,还因为他懂回教、通佛教,外番那些国王信这个,沟通起来方便。这叫文化牌,比光挥刀子管用。”
秦良玉:“既是总兵又是使者,既能打仗又能通商,郑公公这是把文武兼修玩明白了。换作是我,带两万兵出海,未必能兼顾得这么周全。”
朱祁镇:“难怪爸爸总夸他,原来还是靖难老前辈!比我后来遇到的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强多了。”
朱祁钰:“哥你别总对比。郑和这种人才,百年难遇。成祖爷会用人,爸会续摊,这才让下西洋能成事儿——换作是你,怕是连船都凑不齐。”
海瑞:“郑和之能,在于勇略兼备,忠勇可嘉。永乐皇上知人善任,方有此壮举。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朱元璋:“净身了也能有这出息,不容易。比某些四肢健全却只会败家的强。不过话说回来,Judy你选人眼光还行,没随你那急脾气。”
郑和:“都是皇上们信任,弟兄们给力。当年在燕王府,就听燕王说,能打不算啥,能让对方服才算真本事。我记了一辈子。”
朱瞻基:“所以说,选对人办对事,比啥都强。爷爷用郑和,是看准了他这文武全才的底子——这才能让下西洋既扬了威,又结了好。”
朱祁镇:“说起下西洋,我在正统八年时,也想来一次下西洋,但是最后不了了之,没实现。”
朱祁钰:“哥你要开始说自己的故事了?”
朱元璋:“那你说吧,我先自己缓缓。”
朱祁镇:“我叫朱祁镇,是宣德皇帝长子,大明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面做皇太子时就不说了,之前提到过。
1435年,宣德十年,爸爸驾崩,根据爸爸遗诏,我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尊奉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
当时我才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奶奶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奶奶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奶奶手中。”
朱棣:“什么?登基时才九岁?小屁孩能管理国家?”
秦良玉:“永乐皇上,这算好的了,其他朝代有比英宗皇上还小就登基的,尤其是东汉,都能组建一个‘东汉幼儿园’了。”
朱厚照:“九岁登基?比我当年继位还小!这时候要是有我那套少年天子成长手册,保管你少走弯路。”
朱厚熜:“堂兄你那手册怕不是如何逃课出宫指南吧?英宗爷这情况,有太皇太后镇着,三杨辅政,比我当年被大臣围着争大礼议强多了。”
杨士奇:“太皇太后当时虽不垂帘,但每天早朝都让大臣把奏折念给她听,咱三杨站旁边提建议,小皇上就坐在龙椅上听着——那时候朝堂比后来规矩多了。”
杨荣:“有回户部奏报江南水灾,太皇太后当场就说,先放粮,后查账。比某些皇上纠结流程快多了。小皇上虽然没说话,但眼睛瞪得溜圆,看得可认真。”
朱高煦:“九岁?我九岁时还在学骑马射箭!管国家?怕是连奏折上的字都认不全吧。”
马秀英:“朱高煦你能不能积点口德!谁不是从小孩过来的?英宗那时候有太皇太后和大臣帮衬,比你当年瞎闹腾强。”
朱祁钰:“哥那时候确实乖,天天跟着太皇太后学看奏折,就是字写得跟鸡爪似的(偷笑)。”
朱祁镇:“你字才像鸡爪!我那时候天天被先生逼着练字,比你偷偷摸鱼强——不过说实话,奶奶确实厉害,朝堂上谁想耍花样,她一眼就能看穿。”
徐达:“主少国疑最怕权臣作乱,有太皇太后这样的定盘星,三杨这样的实干派,没出乱子就不错了。换作是我,也得把兵权攥紧了。”
秦良玉:“这叫稳扎稳打,太皇太后既不放权给外戚,也不纵容宦官,就信老臣,这眼光比后来某些强多了。”
海瑞:“太皇太后虽未垂帘,实掌国政,却不专权,引大臣共治,此乃贤后风范。英宗皇上少年得此庇护,实为幸事。”
朱元璋:“哼,总算没出大乱子。小屁孩当皇上,就得有靠谱的人盯着,不然江山早被你们这群小兔崽子折腾没了。”
朱棣:“张氏确实有手段,比我那徐皇后差不了多少。就是英宗后来……算了,反正以后还要细说,我不说了。”
朱厚照:“话说今天谁叫秦将军结尾?”
朱祁钰:“当然是我哥喽。”
朱祁镇:“我才开始说那么一点,不太好吧?”
朱高煦:“哟哟哟。”
秦良玉:“没事英宗皇上,既然说了,那也是说。是不是到点了?”
朱祁镇:“没错,还是明天接着讲吧。”
朱元璋:“那就这样,我回去再缓缓,明天过来听。”
秦良玉:“要得。”
“啪!”
秦良玉:“要晓得后头啷个样儿,那就等到起看下一章嘛。”
郑和:“好像没我什么事了?我可以退了吗?”
喜欢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