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透,沈浩就揣着用手绢包了三层的 500 块钱出门了。县城的长途车站笼罩在薄雾里,绿色的中巴车停在路边,车身上印着 “县城 — 市里 6:30 发车” 的白色字样,车窗上凝着层薄霜。沈浩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把装钱的手绢塞进内兜,手一直按在上面,生怕出什么岔子。车开起来时,车轮碾过结了薄冰的路面,发出 “咯吱咯吱” 的响,车上的乘客大多是去市里进货的小商贩,手里都拎着鼓鼓囊囊的布包。
与此同时,苏晴已经在小卖部忙活开了。她从家里带来块干净的抹布,把每盘磁带的外壳都擦得锃亮 —— 之前堆在货架上落了层灰,现在擦干净了,塑料壳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她把磁带按歌手分类,刘德华的 10 盘放在左边,紧挨着刘德华的明信片堆;张学友的 3 盘放在中间,对着张学友的明信片;邓丽君的 2 盘放在右边,旁边还特意写了张黄色的小纸条:“长辈最爱!邓丽君经典老歌磁带,5 元 / 盘,送怀旧贴纸一张”。她还在柜台中间摆了个小牌子,用红笔写着活动:“买两盘明星磁带,送对应明星明信片一套;买明星明信片满 2 套,加 3 元换购同款磁带一盘”,牌子下面压着张刘德华的明信片和一盘磁带,看起来格外显眼。
晓雅也没闲着,她背着个装着磁带样品的小布包,先去了张奶奶家。张奶奶正坐在炉子边织毛衣,李爷爷戴着老花镜在旁边听收音机,收音机里正放着邓丽君的《甜蜜蜜》。“李爷爷!” 晓雅凑过去,掏出邓丽君的磁带,“您看,我们小卖部有邓丽君的磁带,就是您爱听的老歌,5 块钱一盘,还送您一张怀旧贴纸呢!” 李爷爷摘下老花镜,接过磁带翻来覆去地看,笑着说:“好啊好啊!我这收音机就缺盘新磁带,天天听那盘都快磨坏了,给我来两盘!” 张奶奶也笑着说:“正好我孙女要同学录,再给我来两本同学录,两套管刘德华的明信片,能不能按活动送盘磁带啊?” 晓雅赶紧点头:“能!您买两本同学录加两套明信片,正好能加 3 块钱换购一盘刘德华的磁带,特别划算!” 这一趟,晓雅就卖了 2 盘邓丽君磁带、2 本同学录、2 套明信片,还换购了 1 盘刘德华磁带,手里攥着钱,跑得更有劲了。
到了市里的批发市场,更是热闹得让人眼花缭乱。各个摊位前都挂着彩色的招牌,“文具批发”“音像制品”“日用百货” 的字样在晨光里晃得人眼晕。沈浩熟门熟路地找到刘叔推荐的批发商 —— 一个留着寸头、穿着蓝色工装服的中年男人,摊位上堆着高高的笔记本和明信片。“小同学,你可算来了!” 批发商看见他,笑着递过一本厚厚的样品册,“刚到的新货,你看这个王菲的明信片,是她上个月演唱会的造型,还有这个‘四大天王’的同学录,里面夹着仿签名照,上周刚到 200 本,已经卖出去一半了。”
沈浩翻开样品册,指尖拂过王菲的明信片 —— 照片上的她穿着白色连衣裙,站在舞台上,头发被风吹起,眼神清亮得像有光。再翻到同学录,硬壳封面上印着四大天王的合照,里面的彩页上印着 “好友档案:生日、星座、爱好” 的栏位,最后一页还有 “毕业赠言” 的空白处,确实比普通的同学录精致多了。“叔,就按你说的,同学录 200 本,明信片 300 套,其中刘德华和王菲的各多要 50 套。” 沈浩指着样品说,“我们学校同学都爱这俩,尤其是刘德华的《中国人》,最近班里天天唱,咱们搭着他的磁带卖,肯定卖得更快。” 批发商爽快地答应,转身去库房拿货,沈浩站在摊位前,看着来往的商贩,心里满是期待 —— 这次肯定能把磁带和新货都卖完。
扛着两大箱货回到小卖部时,已经是中午了。苏晴赶紧放下手里的抹布,跑过去帮忙:“快放下歇会儿,我给你留了热粥。” 两人蹲在地上整理货物,苏晴把新到的明信片按明星分类,和之前的磁带对应摆放,沈浩则负责把同学录拆箱,一本本码在柜台最上层。“你看,这样摆着,买明信片的同学一眼就能看见磁带,” 苏晴指着货架说,“刚才晓雅来电话,说在小区里卖了好几套,李爷爷还说要帮咱们给老伙计推荐呢。” 沈浩看着分类整齐的货架,心里暖暖的,伸手拂掉苏晴头发上沾着的纸屑:“还是你想得周到,上次卖纪念章也是,要不是你设计国旗贴纸,也卖不了那么快。这次搭售磁带,肯定也能清完库存。” 苏晴的耳尖一下子红了,赶紧低下头继续整理,手指捏着张王菲明信片,指尖的温度把纸面都焐热了:“就是觉得这样方便顾客挑,省得乱糟糟的没人买。” 其实她昨晚还特意想过 —— 老人们不爱用 VCD,只爱听磁带,学生们虽然喜欢看 MV,但磁带便携,学歌方便,这样分人群推荐,肯定能卖得好,这些心思,她没好意思说出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回黄金年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