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年的最后一个周末,县城被一层薄雪裹着,胡同里的老槐树桠上积着细碎的白,风刮过光秃秃的枝桠,发出 “呜呜” 的轻响,却吹不散沈家小屋里的暖意。晚饭的饺子香还萦绕在屋梁上,混着煤炉里蜂窝煤燃烧的 “滋滋” 声 —— 炉口的火星偶尔蹦出来,落在炉边的铁皮盘上,溅起一点微光。苏晴正站在灶台边帮李秀莲收拾碗筷,青花瓷碗碰撞的 “叮叮” 声轻脆,她手指捏着抹布,把碗沿的油渍擦得干干净净,连碗底的水痕都要仔细抹掉,像在打理什么宝贝。
晓雅则坐在靠窗的木桌旁,手里把玩着那把 “小金库” 的铜钥匙 —— 钥匙是沈浩去年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上面刻着小小的梅花纹,被她摩挲得发亮。桌角摆着半袋蜜橘,是沈建国上周三去县集上买的,特意挑了皮薄汁多的蜜橘,留着给三个孩子当零嘴,橘瓣上的糖霜还沾在袋口,透着甜甜的香气。
“爸回来了!” 沈浩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朝着门口喊。他刚把账本的最后一页折好,蓝封皮的账本上还留着他上午算错时画的小叉,此刻正摊在桌中央,像件重要的宝贝。
门口的棉门帘被掀开,一股寒气裹着雪粒钻进来,紧接着露出沈建国的身影。他裹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棉袄的袖口缝着块深灰色的补丁 —— 是李秀莲上个月刚补的,肩上落着的雪粒还没化,顺着棉袄的褶皱往下淌,在门槛边积了一小滩水。他手里拎着个帆布包,包带被磨得发亮,边角处还缝着两根细麻绳加固,包口露出半截红色的本子,被他紧紧攥着,生怕被风吹湿。
“外面可真冷。” 沈建国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指节上还沾着点水泥灰 —— 是下午修水管时蹭的,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得很快,“今天去县城西边的食品厂修水管,厂里的输水管道冻裂了,车间里的机器都停了,急着用。我从中午一直修到傍晚,连口热饭都没顾上吃,就怕耽误了回来跟你们说事儿。” 他说着就把帆布包往桌上放,动作轻得像怕碰坏了里面的东西。
李秀莲赶紧从炉边拿起暖手宝 —— 是用粗布缝的布套,里面装着灌了热水的玻璃瓶,递到沈建国手里:“快暖暖手,锅里还给你留着饺子,是你爱吃的白菜猪肉馅,我去热一热,再给你盛碗玉米粥,暖暖身子。”
沈建国摆摆手,却没松开暖手宝,径直走到木桌前,小心翼翼地把帆布包拉开。他手指在包里摸索了半天,才掏出个红色的折子 —— 封面印着 “中国农业银行 活期储蓄存折” 的烫金字样,边角被摩挲得有些发毛,封皮内侧还夹着张泛黄的存款凭条,凭条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却被他压得平平整整。他捏着存折的动作格外轻,拇指反复蹭过封面的烫金字,像是在确认这东西真的在手里。
“这是你们仨的‘小金库’账本?” 沈建国的目光落在桌中央的蓝封皮账本上,伸手轻轻拿起来。账本的封皮上写着 “小浩小卖部收支账”,是苏晴帮他写的,字迹娟秀。他指尖拂过纸面,指腹蹭过 “同学录收入 1600 元”“磁带换购收入 15 元” 这些小字,连账本边缘被铅笔戳出的小窟窿都看得仔细,甚至能认出哪几笔是沈浩写的,哪几笔是苏晴补的 —— 沈浩的字力道足,苏晴的字更工整。
沈浩凑过去,有点紧张地攥了攥衣角 —— 衣角被他搓得发皱,是早上整理货架时蹭的灰。“爸,这是我跟晴姐、晓雅一起卖明信片、同学录,还有清磁带库存赚的钱。之前卖纪念章剩下的钱也在里面,总共算了算,有两万零二百九十块,都放在那个铁盒子里了。” 他说着就指了指桌下的铁盒,盒子上还挂着那把铜钥匙,钥匙链上拴着个小小的红星挂坠。
“两万多?” 沈建国抬起头,眼里先闪过一丝惊讶 —— 他修水管一天才赚二十块,两万多块对他来说,是快一年的收入。随即,惊讶慢慢变成欣慰的笑,指节轻轻敲了敲账本的封面,“比我年轻时强多了。我像你这么大,还在跟着你爷爷学修自行车,那会儿修一辆自行车才赚五毛钱,攒半个月才够买辆二手自行车。哪像你们,靠自己的心思琢磨,卖明信片、搭售磁带,就能赚这么多,比我有本事。” 他翻到账本中间那页,看见 “买两盘磁带送明信片一套” 的活动记录,旁边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星星,星星旁边写着 “晴姐建议”,忍不住抬头问:“这个搭售主意是谁想的?我看这页记得最详细,连‘邓丽君磁带推给老人’都写了备注,想得真周到。”
“是晴姐!” 晓雅抢先举起手,钥匙在指尖转了个圈,差点掉在桌上。她赶紧把钥匙攥紧,眼睛亮晶晶的:“晴姐说,学生们爱听四大天王的歌,磁带能放随身听里,比 VCD 方便;爷爷奶奶们就认收音机,邓丽君的老歌最对他们的胃口。李爷爷那两盘磁带,就是我按晴姐说的,跟他讲‘听着《甜蜜蜜》,能想起跟奶奶年轻时处对象的日子’,李爷爷一下子就笑了,当场就买了两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回黄金年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