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父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手里还拿着本《县城商业指南》,是他前几天从县图书馆借的。“老沈,要是本钱不够,我这儿还有点积蓄,你先拿去用。” 林父拍了拍沈建国的肩,“咱们都是街坊,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 再说,五金店开起来,跟我这书屋也能互相带动,客人买完书缺个工具,直接就能去你那儿买,多方便。”
沈建国眼睛一热,刚想说话,苏晴就掏出个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沈叔叔,咱们先做进货清单吧!我这几天帮装修师傅递工具,知道他们常用的东西。” 她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表格,分了 “品类”“名称”“规格”“进价”“售价” 几栏,“首先是装修基础类,比如钉子,1 寸的最常用,进价 1 毛一个,卖 1 毛 5;螺丝要十字的,4 毫米的最多人要,进价 8 分一个,卖 1 毛 2。然后是水电类,4 分的水管接头,装修师傅说十个装修的有八个用这个,进价 2 块一个,卖 2 块 5;2.5 平方的电线,‘熊猫牌’的质量好,进价 110 块一卷,卖 130 块。还有工具类,螺丝刀要‘梅花’和‘一字’两种,进价 3 块一把,卖 4 块;扳手要 8 寸的,进价 5 块,卖 6 块 5。”
晓雅凑过来看,突然指着表格说:“我爸说,开店要方便客人!咱们可以把小零件装在小袋子里,比如一包十个钉子,标上‘1 块 5’,这样客人不用买一大盒,省钱又方便。上次我帮我爸买钉子,买了一盒,结果只用了三个,剩下的都生锈了。” 沈浩则补充道:“爸,咱们可以搞‘薄利多销’—— 比如别人卖 5 毛的钉子,咱们卖 4 毛 5,虽然单卖赚得少,但买的人多了,总盈利也不少。还有,咱们住得近,要是街坊家里急着用,或者装修队缺东西,咱们可以送货上门,不收运费。比如 4 号楼的张奶奶,她腿脚不好,要是缺个水管接头,咱们送过去,她肯定会常来光顾。” 他说着,还从书包里掏出张纸,上面画了个简单的送货范围图 —— 把小区分成了 5 个区域,每个区域标注了大概的送货时间,“这样送货的时候也方便,不会走冤枉路。”
张爷爷看着几个孩子认真的样子,笑着说:“你们这几个娃,比我当年做生意还细心!老沈,你就放心开,有啥需要帮忙的,街坊们都能搭把手。” 沈建国点了点头,心里的顾虑一下子散了 —— 有街坊帮忙,有孩子们出主意,这五金店,肯定能开起来。
接下来的一周,整个园丁小区都跟着忙活起来。张爷爷的儿子带着工具来刮墙上的油污,用了整整两天,把墙刮得干干净净,还帮着刷了遍白漆;林父则带着沈建国去县城的建材市场进货,路上骑的是辆二八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个大布包。建材市场里格外热闹,拉货的三轮车穿梭不停,摊主们用算盘算账,“噼里啪啦” 的声音此起彼伏。“老沈,你看这‘海螺牌’水泥,” 林父指着一堆水泥袋,“现在装修都用这个,你要是以后想卖,也能进点,不过现在先少进点五金件,慢慢来。”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听说他们是园丁小区的,还特意给便宜了点:“你们是街坊合伙开店?不容易,这电线我给你们 105 块一卷,比别人便宜 5 块,以后常来!”
苏晴则忙着完善进货清单,遇到不懂的型号,就跑去县一中问物理老师。“老师,2.5 平方的电线和 4 平方的有啥区别啊?” 苏晴拿着笔记本,认真地问。物理老师笑着拿出教材,指着上面的图:“2.5 平方的电线适合家里的照明、插座,4 平方的适合空调、热水器这些大功率电器,你要是开五金店,先多进 2.5 平方的,毕竟装修时插座用得多。” 苏晴把老师的话记在笔记本上,还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方便沈建国进货时看。
沈浩和晓雅则忙着收拾空铺里的老木柜。木柜是张爷爷给的,有点破旧,沈浩找了点砂纸,把柜子表面的毛刺打磨掉,晓雅则用红漆在柜子上写了 “五金区” 三个字,虽然笔画有点歪,但格外醒目。“沈浩哥,咱们再给柜子刷点绿漆吧!” 晓雅指着小卖部的货架,“你看小卖部的货架就是绿色的,特别好看!” 沈浩点了点头,两人从旧货市场淘了桶绿漆,刷了整整一下午,把木柜刷得油亮,还在每个格子上贴了标签 ——“钉子区”“螺丝刀区”“水管区”,一目了然。
办执照的时候,沈建国特意用了沈浩的名字。“你明年就上高中了,用你的名字办执照,就当给你攒点经验,” 他摸着沈浩的头,眼里满是期待,“以后你要是想创业,也知道流程,不用像我这样瞎琢磨。” 沈浩接过执照,上面的 “经营者” 一栏写着他的名字,心里暖暖的 —— 前世父亲从来没跟他说过这些,现在却把他当成大人一样看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回黄金年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