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水厂的铁门在正午毒辣的阳光里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门面上斑驳的锈迹像是被岁月啃噬的痕迹。
那些深褐色的锈斑沿着铁门的焊接缝蔓延,有的地方甚至锈穿了指尖粗细的小孔,风穿过孔洞时还会发出轻微的 “呜呜” 声,与周围刷着银灰色防腐漆、装有智能水表的现代化供水设施格格不入。
水厂外墙上的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标语虽已褪色,却仍透着庄重,而此刻,这份庄重下正潜藏着足以威胁百万市民的危机。
要知道,江州水厂作为城市核心供水枢纽,承担着主城区 72% 的居民用水供应,一旦水源被污染,短时间内不仅无法通过应急供水车满足全城需求,更可能引发市民恐慌性囤水,导致社会秩序动荡。
警车刚在门口停稳,轮胎与滚烫水泥地摩擦的青烟还未散尽,沈清沅就急切地推开车门往下跳,黑色漆皮皮鞋重重踩在地面,发出 “笃” 的一声脆响,鞋跟边缘甚至蹭掉了一小块松动的水泥碎屑。
她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贴在光洁的额头上,眼神却亮得惊人,那是混杂着焦急、坚定与一丝对父亲的思念的光芒,毕竟此行不仅关乎江州百姓,更与父亲生前未完成的 “城市供水应急防护系统” 研究紧密相连。
父亲沈教授曾在 2018 年的学术论文中提到,“水厂管道网络存在历史遗留的安全漏洞,需建立多层级防护机制”,当时这一观点未被重视,如今却成了破解危机的关键线索。
她手里紧紧攥着两样东西,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连手背的青筋都隐约可见。
一样是支黄铜笔帽的钢笔,笔身刻着细密的 “沈” 字回纹,笔帽顶端还留着父亲沈教授常年握笔形成的温润包浆。
这是父亲生前总放在西装内袋、用来批改实验报告的文具,笔尖还残留着淡淡的蓝黑墨水痕迹。
去年整理遗物时,她在父亲实验室抽屉的绒布垫纸下发现了它,当时笔杆上还夹着一张写着 “管道标记需定期核对,重点排查民国时期遗留管道接口” 的便签,如今这张便签已被她塑封好,藏在钢笔的笔套夹层里。
据老陈回忆,沈教授晚年几乎每周都会带着这支钢笔去水厂管道区巡查,有时蹲在管道旁一画就是一下午,说是 “要给每条管道‘留个念想’”。
另一样是张从老船坞废弃木箱里翻出的管道图,纸张是民国时期特有的竹浆纸,纤维粗粝,边缘因常年受潮而发脆,稍一用力就会掉渣,她特意用透明胶带在边缘加固了一圈。
图纸上用褪色的红墨水清晰标注着 “水厂应急秘道,民国廿三年建”,箭头如一条蜿蜒的红线,穿过密密麻麻标注着 “DN300 输水管”“加压泵房支管” 的复杂网络。
甚至还在部分管道交汇处用小字备注了 “此处易积水,需垫高 15 公分”,最终在蓄水池西侧的废弃泵房位置画了个圈,圈旁还画着一个小小的五角星,显然是当年施工者重点标记的位置。
经市档案馆历史资料核实,民国廿三年(1934 年)正值抗战前夕,国民政府为保障战略城市供水安全,确实在江州、上海等 12 座城市的核心水厂修建了应急秘道,这些秘道大多连接地下水井或备用水源地,设计标准可抵御常规轰炸破坏。
同行的除了身形挺拔、眼神锐利的陆衍之 —— 他今天穿了件便于行动的黑色冲锋衣,面料是防水耐磨的尼龙材质,腰间别着战术腰带。
上面挂着强光手电、多功能撬锁工具和配枪,枪套是快拔式设计,确保能在 0.8 秒内瞬间出枪 —— 以及穿着藏蓝色警服、神色严肃的张警官,还有一位头发花白、脊背微驼的老人。
老人是沈清沅父亲的老同事老陈,今年已经 65 岁,脸上布满深浅不一的皱纹,每一道纹路里似乎都藏着水厂的故事。
他左手食指第一节缺了小半块 —— 那是三十年前水厂管道维修时,被生锈的钢管夹伤留下的疤,当时为了不耽误早高峰供水,他只简单用纱布包扎了一下就继续工作,以至于伤口愈合后留下了永久的残缺。
老陈在水厂工作了整整 38 年,从 18 岁当学徒跟着老工人爬管道、测水压,到后来成为技术总监主持管道改造,见证了水厂 1995 年的自动化升级。
(当年引入的 PLC 控制系统,使供水效率提升 30%)、2008 年的水质净化系统更新(新增臭氧消毒环节,微生物去除率达 99.9%)、2020 年的智慧供水平台搭建(实现管道压力、水质数据实时监测)。
对厂里每一条明管暗渠的走向、每一个阀门的位置都了如指掌,甚至能说出某段管道的铺设日期和施工队名称。
上次水厂排查管道泄漏,他仅凭听水流声就准确指出了地下 3 米处的 DN200 管道裂缝,比专业检测仪器还快了 20 分钟,事后技术人员检查发现,裂缝位置恰好在老陈所说的 “1987 年铺设的管道接口处”,印证了他的 “管道记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