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一个悬停在 1850 米深海、体长超过 200 米的庞然大物 “利维坦”(其体积相当于 3 艘 055 型驱逐舰拼接,建模图放在屏幕中央时,几乎占满了整个主屏);
以及它释放的数十个高速子体,构成了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 “活体实验系统”,声纳曾捕捉到子体间的信号交互;
频率随 “利维坦” 的躯体收缩同步变化,像蜂群围绕蜂王传递信息,那细碎的信号波纹在屏幕上跳着,像一群不安分的萤火虫。
这种被更高层级科技 “凝视” 的感觉,比面对枪口更让人窒息:就像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举着石斧,却发现自己站在了现代实验室的显微镜下;
一举一动都在被未知的观察者记录、分析,甚至归类。更令人心悸的是,“利维坦” 的体表鳞片经光谱分析,含 Ti-6Al-4V 与 Ta-10W 配比的钛 - 钽合金 。
这种材料在深海 600 兆帕高压下的屈服强度达到 1200MPa,比我国现役 094 型核潜艇壳体所用的 HY-100 钢(屈服强度 890MPa)高 3 倍。
光谱图上,钛 - 钽合金的峰值是刺眼的亮紫色,而 HY-100 钢的峰值只是淡蓝,两者的差距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M 国在 2023 年公布的 “深海猎手” 项目中曾提及类似材料,当时项目负责人在国会听证会上宣称 “仅能在实验室环境下合成 100 克级样品,距离实战应用至少需 10 年”;
如今却以这种震撼的方式出现在东海深处 —— 屏幕上 “利维坦” 的鳞片开合时,紫色的光从缝隙里漏出来,像某种不属于地球的生物在呼吸。
“海龙 -Ⅲ” 型深潜运载器的实时方位在屏幕上闪烁着微弱的绿光,绿光周围环绕着 17 个红色光点 —— 代表至少 17 个高速子体。
声纳显示这些子体的时速稳定在 42 节(约 77.8 公里 / 小时),远超人类现役最深潜航器 “奋斗者” 号(下潜深度 米,最高时速 25 节;
且达到该速度时每小时需消耗 18 千瓦时电力,能耗数据旁的红色警告灯总在闪烁)的机动上限。更反常的是,子体转弯时完全不产生涡流。
“奋斗者” 号以 15 节速度转弯时,会在身后形成直径 3 米的涡流,声纳能清晰捕捉到水流扰动信号,那信号是紊乱的黄线;
而子体转弯时,声纳屏幕上只有一条平滑的弧线,像是直接 “滑” 过海水,仿佛无视了流体动力学中 “物体运动必产生粘性阻力” 的基本规律。
技术参谋老张曾在草稿纸上演算:按子体的体积(最大 1.8 米长)和速度,理论上应产生 0.5m/s 的涡流速度,但实际检测值为 0;
他忍不住把笔扔在桌上,笔杆在桌面上滚了半圈,撞在保温杯上发出 “当” 的一声,他喃喃道 “这根本不符合伯努利方程”,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挫败。
陆衍之的指节因为用力按压控制台边缘而泛白,指腹已经在碳纤维面板上压出浅痕 —— 那控制台边缘包裹着 5mm 厚的硅胶防滑条,是为了避免紧急操作时手滑,此刻硅胶条被他按得微微变形。
他右手已经悬在了 “授权攻击” 的红色按钮上方,按钮周围的荧光圈在昏暗舱内泛着冷光,光晕刚好罩住他的指尖,像给手指镀了一层冰。
他身后的武器系统早已锁定那些子体,屏幕上显示 8 枚鱼 - 7 型舰载反潜导弹的导引头已激活,导弹的三维模型在屏幕角落旋转着,尾焰的特效图是刺眼的橙红。
只要按下按钮,导弹会先以 45 度角升空,再俯冲至目标海域,全程仅需 90 秒,导弹战斗部的聚能装药足以击穿 100 毫米厚的钛合金装甲(相当于击穿 3 层 094 型核潜艇的壳体)。
但他硬生生压下了这个念头:运载器里坐着四位 “海龙” 小队的精锐,队长 “龙王” 李建军是拥有 12 次深海任务经验的老兵,曾在 2021 年马里亚纳海沟科考中,徒手修复过故障的深海采样器;
当时采样器的机械臂关节被海底沉积物卡住,他穿着 70 公斤的深潜服,在 米深海(压力相当于 1090 个大气压)用特制扳手拧动 32 圈才恢复功能,事后他的手腕肿了整整三天。
连握笔都费劲;机械师阿凯更曾在 1000 米深海,顶着 50 兆帕高压(相当于 500 个大气压,能轻易压碎钢铁易拉罐),用备用零件拼凑出临时动力装置;
当时潜航器的主电机故障,他把备用电池、导线和小型推进器组装成简易系统,让潜航器以 2 节速度缓慢上浮,上浮过程中,他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握螺丝刀而抽筋,只能用牙齿咬着袖口扯直手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