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特意加重语气,每个字都像砸在钢板上:
“告诉救援艇驾驶员老王,优先转移队员,运载器能捞就捞,捞不上来就用高清相机记录受损情况 —— 绝对不能为了装备冒风险。
‘利维坦’可能像深海鲨鱼一样,对机械信号敏感,说不定会‘闻着味’杀回马枪。”
陆衍之转身走向技术区,黑色皮鞋踩在防静电地板上,发出 “嗒嗒” 声 —— 在安静的舱内,这声音像秒针在倒数,每一下都敲在人心上。
技术组长路屿和 5 名情报分析师正围着 3 块拼接的 65 英寸大屏幕,屏幕光把他们的脸照得发青,连脸上的胡茬都清晰可见。
屏幕上贴满了打印的频谱图(A3 纸,共 48 张,边角用透明胶带粘在屏幕上,有些地方胶带都翘了边)和文件片段:
第 12 张频谱图上,有一段用红笔圈出的 1.8 赫兹低频信号,红笔的痕迹有些潦草,是路屿凌晨三点圈的 ——
当时他连续工作 12 小时,眼睛都快睁不开了,笔尖甚至戳破了纸角;
文件片段则是 M 国 2020 年 “深海能源计划” 草案,上面有模糊的 “海沟节点” 字样,字迹被水渍晕开,是上周情报员小李不小心把矿泉水洒在上面造成的,现在还能看到淡淡的水痕。
陆衍之停在屏幕前,目光扫过众人熬得通红的眼睛 —— 路屿的眼白上布满了血丝,像爬满了红色的细线;
小李的黑眼圈重得像涂了墨,连打哈欠都捂着嘴怕影响别人;实习生小陈的眼镜滑到了鼻尖,却没工夫推 —— 清晰地分配任务:
“所有人注意,现在分三个方向集中资源:情报组负责梳理‘海龙’带回的数据,重点标记子体的行为节点 ——
比如它们第一次接触装置的时间(精确到秒,误差不超过 0.5 秒,小林说那一秒子体的光闪了三下,像在‘打招呼’);
扫描运载器的路径(用北纬东经坐标点逐秒标注,比如 28°15′01″N,126°30′02″E,标完后要和‘海眼 - 7000’的声纳记录对一遍,确保无偏差);
脱离时的速度变化(记录初始速度 1.2 米 / 秒,最终速度 3.5 米 / 秒,相当于人类慢跑的速度,比我们之前模拟的‘2 米 / 秒’快很多,可能是应急反应)。”
“还有海底装置的纹路细节,用 SolidWorks 软件做 1:1 的 3D 建模还原 ——
建模时要注意纹路的凹槽深度,之前龙王提过‘手指摸上去有凹凸感,像摸在刻了花纹的石头上’,别漏了这个细节。”
陆衍之指着屏幕上的装置照片,“材料工程师小赵会配合你们,他带了便携式激光测厚仪,能精确到 0.01 毫米。”
“路屿你带技术组,把科林少校给的‘净化协议’情报和之前截获的‘利维坦’项目文件交叉比对,尤其是 M 国提到的‘能源核心’‘控制代码’‘故障预案’这三个关键词。”
他补充道,“用 Python 关键词检索工具提取高频信息,阈值设为出现次数≥5 次 —— 之前发现‘能源核心’在 2021 年的文件里出现过 8 次,当时我们以为是笔误,现在看来可能是关键。
每个出现的地方都要标红,备注上下文内容,方便后续分析。”
“声纳组 24 小时盯着那个新信号 —— 我要知道它的声学特征是否稳定(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频率变化,偏差超过 0.2 赫兹立刻汇报,老周你的耳朵最灵,25 年声纳经验;
上次在南海从杂音里听出外国潜艇的螺旋桨声,这次全靠你了)、有没有移动轨迹(误差≤100 米,用声纳定位算法修正,小陈你负责计算,算完和老周对一遍);
是真实物体(比如另一个‘利维坦’)、声纳幻影(深海温度层反射造成的假象,常见于 1500-2000 米水层,去年南海任务就遇到过,当时虚惊一场),还是‘利维坦’变形产生的信号变化!”
“明白!”
众人齐声应答,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又透着股韧劲。
手指立刻在机械键盘上敲出残影,“噼里啪啦” 的声响瞬间填满指挥中心,像暴雨打在铁皮屋顶上。
情报组的小李甚至直接把军绿色折叠床搬到了屏幕旁 ——
床板上放着一摞 5 厘米厚的 M 国海军公开报告(2019-2023 年度),封面贴着他 5 岁女儿画的小鲸鱼贴纸,鲸鱼的眼睛用红色蜡笔涂得圆圆的,格外显眼;
他怀里抱着笔记本电脑,
屏幕上打开着关键词检索软件,
键盘上还沾着饼干屑 —— 是刚才吃早餐时蹭的。
“指挥官放心,我今晚不睡觉,
保证把‘能源核心’相关的内容全标出来!”
小李揉了揉眼睛,眼底的红血丝更明显了,“上次找‘利维坦’的参数,
我连续盯了 16 小时屏幕,最后看东西都重影了,这次也一样能顶住!”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