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次编队执行的规程,在原版基础上新增了 12 项更严苛的细节,针对性应对现代反潜技术:甲板仅保留波长 450-500 纳米的蓝光应急灯;
(该波段在海水中的散射率比红光低 60%,不易被敌方光电探测设备捕捉),每盏灯的亮度被严格限制在 5 流明(相当于满月夜树下的光照强度,人类裸眼需适应 10 分钟才能看清周围);
船员需佩戴 AN/PVS-14 夜视仪(分辨率 640×480,在微光环境下可识别 100 米外的物体)才能看清甲板通道,且禁止携带任何反光物品;
连纽扣都换成哑光钛合金材质,手表表面贴防反光膜,甚至船员的鞋带都采用无金属头设计,避免月光或星光反射暴露位置。
主动雷达彻底断电,导航全靠舰载惯性导航系统(INS)与预先绘制的 1: 海底地形图匹配。
这套 2024 年列装的新型 INS 采用航天科技集团研发的 “北斗三号” 双模定位芯片(北斗 + INS 双模融合,即使北斗信号受干扰,INS 也能通过陀螺和加速度计修正误差);
在 “东海 - 2024” 联合演习中,曾支撑某驱逐舰在无任何外部信号的情况下,沿舟山群岛附近复杂的海底暗礁区(暗礁最小间距仅 50 米)精准航行 320 海里;
最终定位误差仅 8 米 —— 相当于一个篮球场的长度,比传统 INS 的误差缩小 60%。
所有通讯转为加密短脉冲模式:每次发送时长严格控制在 0.3 秒内(短于大多数舰载雷达的 0.5 秒信号捕捉周期),发送间隔延长至 15 分钟;
信号强度被压减至 0.5 瓦(仅为民用渔船通讯功率的 1/10,敌方雷达需在 10 公里内才能探测到),且每次发送后会随机切换 2.4GHz-5.8GHz 之间的 128 个频段;
避免形成可追踪的信号轨迹。为验证效果,编队出发前曾在南海某海域进行测试:即使让一艘配备 “宙斯盾” 系统的驱逐舰在 50 公里外监听,也仅能捕捉到 “间歇性的电磁杂波”,无法识别信号内容或定位来源。
就连船员的日常动作都有严格限制:走路必须踮脚(减少鞋底与甲板的碰撞震动,避免被敌方被动声纳捕捉),说话只能用手势或耳语(音量控制在 20 分贝以内,避免声音通过船体结构传播到海中);
餐具全部换成聚四氟乙烯塑料材质(防止金属碰撞产生的 500-2000 赫兹高频噪音,该频段是被动声纳的敏感区间),整个编队安静得像一群潜行的猎手 —— 有船员调侃:“连呼吸都要控制节奏,生怕惊动海底的‘邻居’。”
编队的目标海域锁定在北纬 18°23′、东经 115°47′—— 这片被当地渔民称为 “黑涡区” 的海域,因常年存在直径 5-10 公里的顺时针海流漩涡得名。
漩涡的形成源于特殊的海底地形:此处是南海北部大陆坡与深海盆的交界处,海底坡度骤升 30°,表层海水受东北季风推动,与深层逆流交汇,形成类似 “海洋台风” 的漩涡;
中心流速可达 2.5 米 / 秒(相当于 5 级风的风速),足以将 200 吨级的小型渔船卷入深海,因此渔民们向来对这片海域敬而远之,称其为 “南海的鬼门关”。
三个月前,两艘编号为 “琼海渔 0231” 和 “琼海渔 0517” 的 600 吨级灯光围网渔船,曾在此遭遇离奇事件。
当时它们正结伴进行鱿鱼捕捞(每年 3-5 月是南海鱿鱼的洄游季,“黑涡区” 边缘因洋流交汇,饵料丰富,是鱿鱼聚集区),却没想到遭遇了无法解释的现象。
52 岁的 “琼海渔 0231” 号船长王福生(25 年深海捕鱼经验,曾多次穿越台风区,被渔民们称为 “海龙王”)回忆:
“那天凌晨 3 点 15 分,我们刚停在漩涡边缘,甲板上的 20 盏 1000 瓦诱鱼灯把海面照得跟白天一样,鱿鱼正往灯下游过来,突然西北方向 500 米处的海面,冒出来一团蓝绿色的光点。”
王福生用粗糙的手掌在渔船上比划着,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那光点就像被揉碎的萤火虫,每颗直径大概 2 毫米,密密麻麻排成一个不规则的圆,直径差不多 20 米。最怪的是它们闪烁的节奏 ——
跟海浪的起伏完全同步,浪头起来的时候亮,浪头落下的时候暗,一点都不差。我赶紧让大副拿望远镜看,没看到任何漂浮物,也没有船的影子,那光点就像是直接从海水里‘长’出来的。”
这团光点持续了 21 分钟,期间渔船的异常状况接连发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