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图的背光屏发出冷冽的蓝光,上面用红色虚线标注着近三年该海域的 7 处船舶失踪点,均集中在大陆坡(水深 200-2000 米)与深海盆(水深 2000-6000 米)的交界处。
其中 2021 年失联的 “粤远渔 189” 号最为离奇:
当时该船正满载 300 吨渔获返航,船上 12 名船员与外界失联前,仅通过甚高频电台发送过一条 3 秒的模糊信号,经专业机构还原,内容是:“水下面有光,在跟着船”。
搜救队在 10 天后找到一块长 1.2 米的船舷碎片,碎片上布满密集的凹痕(直径 1-2 厘米,深度 0.3 厘米),像是被某种带有柔性吸盘的生物连续按压,且碎片表面没有任何爆炸或碰撞痕迹 ——
排除了触礁或被攻击的可能。更诡异的是,实验室检测发现碎片材质(船用低碳钢)的金属结晶度发生异常变化:
从正常的 85% 降到 60%,像是被某种未知能量 “软化” 过,但没有任何高温或化学腐蚀的痕迹。
“这种变化超出了现有材料科学的解释范围,” 检测专家王教授说,“除非是在低温等离子体环境下,才可能出现类似的结晶度改变,但深海里怎么会有等离子体?”
路屿则在舰尾临时改造的 “移动深渊实验室” 里忙碌 —— 这间原本的物资舱,经过 45 天的专项改造,已成为一个高精度的科研空间。
舱内加装了三层液压式防震支架(含 6 个减震器,能抵消频率 0.5-10Hz 的船体震动,这是深海航行中最常见的震动频率)
与高精度恒温系统(采用 PID 温控技术,温度稳定在 25℃±0.5℃,湿度 ±3%,误差远低于普通实验室的标准),被铝合金隔板隔成两个独立区域,避免相互干扰。
外侧是数据监测区,地面铺着 2 毫米厚的防静电橡胶垫(防止静电干扰电子设备),四台 EEG-9000 型脑电波分析仪呈 “一” 字形排列;
每台仪器连接着 32 根超细电极线(直径 0.1 毫米,能穿透头发接触头皮,信号传输损耗小于 5%);
旁边的量子磁力计(型号 QM-200,精度 0.001 高斯,可检测微弱的磁场变化)正实时监测周围的磁场波动,数据通过光纤传输至中央服务器,延迟小于 100 毫秒。
EEG-9000 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第三代脑电设备,采样率达 1000Hz(每秒可记录 1000 个脑电信号点),能捕捉到神经元放电的微秒级变化;
比第二代设备的敏感度提升 50%。此前在 “嫦娥五号” 月球样本研究中,它曾立下汗马功劳:科研人员面对月球玄武岩样本时,EEG-9000 成功监测到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异常脑电活动 ——
γ 波频率从 30Hz 升至 45Hz,潜伏期从 200ms 缩短至 150ms,证明人类对未知天体物质存在本能的认知兴奋,这一发现被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期刊上。
内侧是隔离区,四个透明亚克力舱室(高 2.2 米,宽 1.5 米,壁厚 10 毫米,抗压强度达 10 个大气压)各住一名 “接收者”,舱室中央放置着一个边长 1.2 米的铅合金屏蔽箱;
箱体壁厚 12 毫米,外层包裹三层铜网电磁屏蔽层(网孔直径 0.1 毫米,可阻挡低频磁场),内层涂有镍铁合金吸波材料(吸收高频电磁波)。
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它能阻挡 99.9% 的外部电磁干扰:包括高压输电线的 50Hz 工频磁场(屏蔽后强度从 - 40dBm 降至 - 120dBm);
手机基站的 2.4GHz 微波信号(屏蔽后几乎检测不到),甚至能削弱 80% 的 X 射线辐射,是保护内部装置不受干扰的 “金钟罩”。
但此刻,屏蔽箱的观察窗上已能看到微弱的幽蓝荧光在缓慢流动 ——
荧光呈丝状,直径约 0.5 毫米,顺着箱体内部的纹路蜿蜒,像是有生命的溪流在寻找出口,偶尔还会在观察窗上凝聚成直径 1-2 厘米的小光斑;
停留 2-3 秒后又消散,留下淡淡的蓝色痕迹,用纸巾擦拭却无法去除。路屿凑近观察,发现荧光的流动方向与船体的航向一致;
像是在 “跟随” 着什么,他拿出光谱仪检测,显示荧光的主峰波长为 470 纳米 ——
与三个月前渔民描述的蓝绿色光点波长完全吻合。
“装置共鸣指数从 12% 升至 37%,与航向偏差度呈负相关、航速呈正相关!” 路屿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颤音;
他面前的 27 英寸 4K 显示屏上,代表共鸣强度的红色曲线正以每分钟 5% 的速度陡峭上升,曲线下方的数值栏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