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物能被深海网络
信号激活,具有电磁活性
其他频率测试
0.5 赫兹、5 赫兹、10 赫兹
荧光强度和形态均保持不变,无任何反应
标记物对信号频率具有高度特异性
“这意味着他们与深海网络建立了生理层面的‘绑定’。”
路屿看着实验数据,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 “嗒嗒” 的轻响 —— 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每次遇到难题都会这样。
“这些标记物就像‘生物追踪器’,即使‘接收者’不再接触信号,深海网络也能通过它们定位到具体位置 —— 甚至可能通过这些标记物,向他们的大脑发送‘指令’,进一步影响意识。
我们在‘龙王’的血液中还发现,标记物会随着血液流动向大脑聚集,在海马体区域的浓度是其他部位的 5 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记忆会出现问题 ——
海马体是记忆形成的关键区域,标记物的聚集可能干扰了记忆的储存和提取。”
与此同时,路屿带领的科研团队也对那台耗尽能量的多面体装置展开了深度剖析。装置的外壳呈暗银色,表面光滑得没有任何缝隙,像一块完整的金属锭 ——
研究员用手指划过外壳,没有感受到任何凹凸不平,甚至连指纹都无法留下。经 “维氏硬度计” 测试,其硬度高达 1110HV(维氏硬度),是钛合金(约 300HV)的 3.7 倍 ——
科研人员用 10 千瓦功率的激光切割器照射了 10 分钟,激光的温度高达 ℃,足以融化大多数金属,却只在外壳上留下了一道 0.5 毫米深的浅痕,切割处的金属还会快速冷却,形成一层氧化膜,仿佛在自我修复。
通过 X 射线衍射分析,团队发现外壳含有一种未知的金属元素,暂时命名为 “深海钛 X”,其熔点高达 3200℃,比已知最高熔点的钨(3422℃)略低;
但密度仅为钨的 1/3(钨的密度为 19.35g/cm3,“深海钛 X” 约为 6.45g/cm3),兼具高强度和轻量化的特性,这种特性在航空航天领域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但人类目前的技术根本无法合成。
装置内部装满了透明的粘稠流体,始终保持在 37.5℃ 的恒温 —— 即使将其放入 - 40℃ 的低温环境中,流体也不会冻结,温度波动不超过 ±0.1℃;
将其加热到 100℃,也不会沸腾,依旧保持粘稠状态。这种热稳定性远超人类目前最先进的恒温设备(实验室级恒温箱的波动范围约 ±0.5℃),研究员陈阳开玩笑说:
“这流体比人体体温还稳定,简直像个活物。” 后来的分析显示,这种流体中含有大量的纳米级颗粒,这些颗粒能吸收和释放热量,从而维持温度稳定,具体的作用机制至今未明。
用 “高分辨率工业 CT”(扫描精度 0.01 毫米,能清晰显示内部的细微结构)对装置进行断层扫描时,科研人员发现装置核心处有一个直径 5 厘米的 “信号接收舱”;
舱壁上刻着与南海海底凹陷处完全一致的六边形纹路,纹路的深度和间距误差不超过 0.1 毫米,显然是同一系统的 “标识”。接收舱内部有 12 个对称的凹槽;
凹槽里布满了类似电路的纹路,纹路中还残留着微量的能量痕迹,经检测,与深海信号的能量特征完全匹配 ——
路屿推测,这些凹槽是用来连接 “载体” 的,能量痕迹就是之前 “龙王” 等人被强制连接时留下的。
“它不是单纯的能量共鸣器,而是‘协议验证终端’。”
在项目组的紧急会议上,路屿将装置的三维结构模型投射在大屏幕上,红色线条标出了能量流动的路径,
“南海事件中,它先接收来自深海主信号源的指令,然后通过某种未知的电磁手段,把‘接收者’的神经信号接入系统 ——
相当于用人类的大脑当‘处理器’,验证是否符合‘载体’的适配标准。”
他顿了顿,调出能量监测数据,屏幕上一条陡峭的下降曲线格外刺眼;
曲线从峰值的 1000 焦耳骤降至 0,只用了 0.1 秒。“验证失败后,系统触发了能量反冲。
瞬间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3 公斤 TNT 当量(1 公斤 TNT 当量约为 4.184 兆焦耳,3 公斤约为 12.55 兆焦耳),直接导致装置核心部件温度骤降 120℃,从 37.5℃ 跌至 - 82.5℃,进入休眠状态;
而‘接收者’的大脑因为直接承受了能量冲击,才会造成这么严重的神经创伤。
我们在‘龙王’的颅骨内侧发现了细微的灼伤痕迹,直径约 2 毫米,就是能量反冲时的电磁脉冲造成的,这种痕迹和‘利维坦’项目中张诚的颅骨痕迹完全一致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