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中、俄、德、日、法五国悄然建立 “深海危机临时协调机制”。该机制选址瑞士日内瓦郊外的 “阿尔卑斯地下实验室”——
实验室位于地下 800 米处,采用钢筋混凝土与铅板双重防护,具备抗 10 级地震、抗电磁干扰能力,内部配备量子加密通信系统,防止情报泄露。
机制仅允许五国核心科研人员(需具备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深海工程等领域博士学位,且无他国涉密记录)与军方代表(军衔不低于上校)参与,
共享的情报局限于深海温度监测数据(每 15 分钟更新一次)、火山活动实时记录(含喷发强度、物质成分)及异常能量信号图谱(频率、振幅、传播路径)。
但各方的 “私心” 从未隐藏:
中国在南海永暑礁(9°32′N,112°58′E)部署了新型 “海眼 - 2 号” 深海监测站,该监测站搭载的超导磁强计可捕捉 米深海的纳米级电磁信号,
探测范围覆盖南海北部至菲律宾海东部,且与中国 “深海一号” 能源站、“科学” 号科考船组成联网监测系统;
M 国则在关岛阿普拉海军基地秘密测试 “深海破障弹”——
弹体直径 533 毫米,最大射程 12 公里,采用聚能装药战斗部,宣称可通过冲击波引发局部地质坍塌,“摧毁 10 公里内的未知地质结构”,测试期间曾导致关岛附近海域出现 3.2 级微震;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将 3 艘 “北风之神 - A” 级核潜艇(“弗拉基米尔大公” 号、“奥列格王子” 号、“苏沃洛夫大元帅” 号)调往勘察加半岛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
该级潜艇最大下潜深度 450 米,搭载的 “斯基夫” 侧扫声呐分辨率达 0.5 米,重点监控鄂霍次克海(55°N,160°E)的深海节点 ——
五国代表在私下交流中均承认,这份 “有限合作” 不过是危机下的权宜之计,各方仍在暗中争夺深海异常区域的探测主导权。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海地质研究室主任陆衍之作为中方代表出席了机制首次核心会议,会议室的全息投影屏(分辨率 4K,投影面积 50 平方米)上,
全球深海异常区域的红点正以每小时 2 个的速度增加 ——
截至会议开始时,红点总数已达 147 个,主要集中在太平洋中脊、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及马里亚纳海沟、日本海沟等板块边界带。
会议刚开场,M 国代表、海军第七舰队上校托马斯便将责任推给其他国家:
“中国在西南印度洋的过度科考(指 2024 年 “向阳红 10” 号科考船的长时间探测)激活了深海网络,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潜艇巡逻则加剧了节点不稳定,我们必须采取‘先发制人’策略 ——
使用 B61-12 钻地核弹(当量可调,最大当量 50 千吨 TNT,钻地深度 60 米)摧毁马里亚纳海沟、大西洋中脊 Reykjanes 段、印度洋中脊卡尔斯伯格海岭的 3 个关键节点,这是唯一能阻止危机的办法。”
他还拿出 M 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份内部报告,声称模拟显示攻击后深海异常能量会在 1 个月内下降 70%,但当德国代表要求公开报告的模拟参数时,托马斯却以 “涉及军事机密” 为由拒绝。
这番话立刻引发反对浪潮。德国代表、慕尼黑工业大学海洋地质学家施密特教授当场调出气候模型 ——
该模型基于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气候框架,新增了深海碳循环与地壳甲烷释放模块,模拟数据通过 200 台超级计算机运算 72 小时得出。
“根据我们的模拟,攻击会导致深海地壳出现直径 5-8 公里的破裂带,地幔中的甲烷将以每天 300 万吨的速度涌入大气,3 个月内总释放量达 2.7 亿吨,相当于全球年甲烷排放量的 1.5 倍。
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 28 倍,这会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在 1 年内骤升 2℃,引发亚马逊雨林南部(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出现 10 万平方公里的特大火灾,两极冰盖融化速度将加快 3 倍 ——
格陵兰冰盖每年会多融化 1200 亿吨,导致海平面上升 0.5 米,上海、纽约、东京等沿海城市的低洼地区将被淹没。”
日本代表、东京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教授佐藤一郎补充道,其团队在日本海沟(37°N,142°E) 米深度处发现的二叠纪(约 2.5 亿年前)长身贝化石中,
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检测到与当前深海异常信号一致的化学印记 ——
化石壳体中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为 - 28‰,与深海异常区域海水的 δ13C 值完全吻合。
“二叠纪大灭绝时,95% 的海洋生物消失与海洋能量异常释放有关 ——
当时深海地壳破裂导致大量甲烷与有毒气体涌入海洋,
造成海水缺氧、酸化,我们现在的情况与当时高度相似,不能重蹈覆辙。”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