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巨浪消退,露出布满细碎泡沫的海面,这些泡沫由海浪剧烈撞击产生的微小气泡聚集而成,气泡直径大多在 0.1 - 1 毫米之间,
由于漩涡消散后海面风力减弱,这些气泡无法快速破裂,便在海面上堆积起来。
在夏威夷群岛的礁石旁,这些泡沫堆积形成了高达 2 米的白色泡沫墙,泡沫墙沿着礁石海岸线绵延约 5 公里。
海风拂过时,泡沫墙会散成细密的水雾,水雾中含有高浓度的海盐颗粒,带着淡淡的咸腥味,在礁石周围形成了一片临时的 “雾区”,雾区的能见度最低时不足 5 米,
给当地的海上交通造成了极大影响,多艘渔船因能见度低被迫停港,原定的海上观光航线也临时取消。
海浪撞击礁石的轰鸣逐渐减弱为细碎的拍岸声,与之前能震碎岸边玻璃的巨响形成鲜明对比。此前,巨浪撞击礁石时产生的噪音强度达到了 120 分贝,
相当于喷气式飞机起飞时的噪音水平,许多沿海居民家中的玻璃出现裂纹,部分老旧房屋的门窗框架甚至被震变形。夏威夷檀香山的沿海居民玛丽?科恩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形容:
就像一场持续了三天的暴风雨突然按下了静音键,前几天连窗户都不敢开,家里的宠物狗因为害怕噪音一直躲在沙发底下,现在却能坐在阳台喝茶,耳边只有轻柔的海浪声,这种反差太不真实了。
当地海洋监测站的数据显示,
海浪冲击力从峰值时的 120 千牛 / 平方米,降至正常水平的 8 千牛 / 平方米,120 千牛 / 平方米的冲击力意味着每平方米的礁石要承受相当于 12 吨重物的撞击力,
这也是导致沿岸防波堤出现多处裂缝和损毁的主要原因。
随着海浪冲击力下降,沿岸的防波堤损毁修复工作也随之启动,修复团队动用了大型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预计修复工作将持续 2 个月,总耗资约 500 万美元。
然而,海底监测卫星 深海眼 - 7 号 传回的实时能量图谱,却让位于马里亚纳海沟边缘的 基地监测室陷入死寂。
深海眼 - 7 号 卫星搭载了全球最先进的深海能量探测系统,能探测到海底 1 万米深处的微弱能量变化,其探测精度达到 0.01 微瓦 / 平方厘米。
那些曾分布在全球五大洋、深度均超过 6000 米的 127 个深海网络节点,此刻已从图谱上彻底消失,连一丝能量残留都未曾留下。
这些节点采用了最先进的防干扰技术,包括电磁屏蔽层、信号加密传输系统等,外壳由钛合金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钛合金的纯度达到 99.9%,碳纤维的强度是钢的 5 倍,能抵御深海 6000 米处的高压(约 600 个标准大气压)与极端低温(约 2℃),此前在经历过海底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时,都未曾出现过信号完全中断的情况。
监测室主任李哲,拥有 20 年深海监测领域的工作经验,曾主导过多个深海探测项目,此刻他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头紧锁。
他身后的年轻研究员陈曦,刚从麻省理工学院海洋工程专业毕业,负责数据分析工作,突然发出一声惊呼:
主任!北大西洋 A - 17 节点的备用信号也断了,那是我们上个月刚升级的量子中继器,采用了量子纠缠技术,理论上能在核爆干扰下保持通信,之前在模拟核爆环境测试中,
信号都能稳定传输!
这句话让原本就凝重的氛围更加压抑,几名研究员纷纷围拢过来,反复检查数据传输线路、卫星接收设备,
甚至联系了位于美国加州的地面控制中心确认信号传输情况,却始终找不到信号中断的原因。
这些节点是 逆流方舟 计划的核心枢纽,该计划由全球 32 个国家联合发起,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等主要科技大国,自 2005 年启动以来,
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旨在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 “时空裂隙” 危机。
据科学家预测,“时空裂隙” 可能会导致局部空间扭曲、时间流速改变,甚至引发物质湮灭,而这些深海节点就是为了在危机发生时,释放反物质能量来稳定时空结构。
每个节点都搭载着 3 台反物质能量发生器,正常运转时能产生相当于 3 座三峡核电站的能量波动。
三峡核电站是全球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单台机组装机容量约 70 万千瓦,3 座三峡核电站的总装机容量达到 630 万千瓦,总功率足以满足 1500 万人口城市
(相当于中国武汉市的人口规模,武汉市常住人口约 1364 万)的用电需求,包括居民日常生活用电、工业生产用电、商业用电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