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们三人的 δ 波占比持续超过 80%,且波形规整如正弦曲线,没有任何杂波干扰,就像一台精密仪器输出的标准信号,波幅稳定在 50 - 70μV 之间,频率稳定在 0.5 - 3Hz。
这种状态仿佛大脑被置于某种精密调控的 “休眠模式”,彻底摆脱了日常思维活动带来的神经负荷 ——
普通人即使在深度睡眠中,大脑仍会进行记忆整理、代谢废物清理等活动,脑电波中会夹杂少量 θ 波(频率 4 - 7Hz)和 α 波(频率 8 - 13Hz),θ 波与记忆巩固相关,
α 波则与大脑的放松状态有关,而他们的大脑活动几乎降至了生命所需的最低阈值,除了维持基本的呼吸、心跳中枢功能外,几乎没有其他神经活动。
医疗主任李教授在会诊时曾指着屏幕感叹:
“这更像一台处于待机状态的量子计算机,而非人类的大脑。
量子计算机在待机时会将核心运算单元置于低功耗模式,仅维持基础系统运行,能耗仅为正常工作状态的 1% - 5%,
他们的大脑此刻就呈现出这种特性,所有非必要的神经活动都被‘关闭’了,大脑的能耗经检测仅为正常清醒状态的 8% 左右。”
李教授从事神经科学研究 30 余年,曾参与过多次特殊昏迷病例的诊疗,但从未见过如此诡异的大脑活动状态。
为了打破这种诡异的休眠,医疗团队在过去 72 小时内尝试了所有已知的唤醒方案,每一种方案都经过了神经科、
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的论证,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刺激患者意识,避免因唤醒方案不当对患者大脑造成二次损伤。
声音刺激阶段,护士先是循环播放三人各自收藏的音乐 ——
给林薇放的是她研究时常用的白噪音与大提琴曲,这种白噪音频率稳定在 400—600Hz,这个频率范围与大脑在专注状态下的脑电波频率相近,能模拟她在实验室专注工作时的环境音,帮助她回忆起熟悉的工作场景;
而大提琴曲的低频声波(频率 60 - 250Hz)则曾被她称为 “能安抚神经的旋律”,在她过去的研究记录中,每当遇到科研难题时,听大提琴曲能让她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大脑思维更加清晰。
给赵宇放的是他钟爱的古典交响乐,尤其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片段,据他的同事回忆,赵宇曾说这首曲子中激昂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结构,
能激发他对量子世界中粒子运动、能量转换等复杂问题的想象,在他发表的一篇量子物理研究论文的致谢中,还专门提到了这首曲子对他科研灵感的启发。
给路屿放的则是基地走廊的环境音,这段录音记录了走廊里空调运行的微弱声响(频率 20 - 50Hz)、脚步声(频率 100 - 300Hz)以及设备启动的提示音(频率 800 - 1200Hz),
同事们说这是他最熟悉的背景声,每天都会在走廊里往返数十次,无论是去实验室、会议室还是休息室,都要经过这段走廊,这段声音承载了他在基地工作的日常记忆。
然而,无论播放何种声音,音量从 40 分贝逐渐提升至 70 分贝(40 分贝相当于图书馆的安静环境,70 分贝相当于正常对话的音量上限),三人的脑电波始终保持水平直线,
没有出现任何幅度超过 5μV 的波动,仿佛听觉神经与大脑皮层之间的信号通路被彻底切断,声音信号无法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进行处理。
后来,林薇的丈夫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从 300 公里外的城市赶来,为了能尽快到达基地,他选择了最快的交通方式,中途换乘了两次交通工具,
孩子因为长途奔波还带着轻微的咳嗽,体温在 37.2 - 37.5℃之间波动,医护人员为孩子进行了简单的检查,确认只是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不会对孩子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他在病房外的录音室里,轻声呼唤着林薇的名字,声音中充满了思念和期盼,录制了女儿咿呀学语和笑声的音频 ——
音频里,孩子时而发出 “妈妈” 的模糊音节,虽然发音不够清晰,但能明显听出是在呼唤母亲;时而因为玩具的晃动发出清脆的笑声,这种纯真的笑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这段带着奶气的声音通过床头扬声器以 60 分贝的音量传出时(这个音量接近正常对话水平,不会对听觉造成刺激,同时能确保声音清晰传递到患者耳中),
监测仪上林薇的心率曾短暂跳动了一下,从 66 次 / 分升至 68 次 / 分,血压也出现了 2mmHg 的微小上升,收缩压从 120mmHg 升至 122mmHg,舒张压保持 80mmHg 不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