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游学的惊鸿一瞥,让张衍之愈发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晨练场上的马蹄剑鸣依旧,书房里却多了两道专注的小身影——三崽许风和、四崽许云舒自小偏爱静,不喜舞刀弄枪,每日晨练结束,便躲在书房里啃读典籍,常常忘了时辰。
这日午后,张衍之处理完军务归来,刚踏入府门,便见管家捧着一摞书迎面走来,神色有些为难:“将军,这是三公子和四公子让小的从书坊买回来的,可小的瞧着,有些书晦涩难懂,怕是不适合公子们这个年纪读。”
张衍之接过书册翻看,有《春秋左传》的注本,有《孙子兵法》的残卷,甚至还有几本涉及天文历法的古籍,字迹斑驳,内容深奥。他心中了然,许风和、许云舒性子沉稳,求知欲极强,普通的启蒙读物早已满足不了他们,只是选书时未免有些好高骛远,未能贴合自身学识根基。
“把书给我吧,我亲自送去。”张衍之吩咐道,捧着书册径直走向书房。
推开书房门,果然见许风和、许云舒正凑在书桌前,对着一本《尚书》蹙眉沉思。许风和手指着书页上的字句,轻声与许云舒探讨,许云舒则在一旁点头附和,偶尔提出自己的疑问,两人神情专注,连张衍之进门都未曾察觉。
“在看什么,这么入神?”张衍之轻笑着开口。
兄弟二人吓了一跳,连忙起身行礼:“爹。”
张衍之将手中的书册放在桌上,目光落在他们面前的《尚书》上:“《尚书》文辞古奥,便是许多饱学之士都要潜心钻研,你们这年纪,先从基础典籍读起更为妥当。”
许风和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爹,我们觉得这些书有意思,就是有些地方看不懂。”
“求知欲强是好事,但也要循序渐进。”张衍之拉过两把椅子,让兄弟二人坐下,“读书就像习武,得先打牢根基,才能循序渐进,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他从带来的书册中抽出一本《论语译注》和一本《孟子选篇》,递到他们手中:“这两本书言辞浅显,道理深刻,适合你们现阶段研读。先明事理,再探经义,日后方能融会贯通。”
许风和、许云舒接过书册,翻开一看,果然如张衍之所说,书中不仅有原文,还有通俗的注释,读起来顺畅了许多。兄弟二人眼中瞬间燃起光芒,连忙道谢:“谢谢爹!”
“往后选书,若拿不定主意,便来问爹。”张衍之笑着说道,“府中藏书虽不及国子监丰富,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也还算齐全,足够你们现阶段研读。”
自那以后,张衍之便多了一项“任务”——每日抽出一个时辰,陪许风和、许云舒读书探讨。他虽常年征战,却也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颇有研究,讲解起典籍来,既能引经据典,又能结合实际,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
讲解《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张衍之便结合许明在国子监遇到的摩擦,说道:“与人相处,便要懂得换位思考。你不愿被人轻视,便不可轻视他人;你不愿被人刁难,便不可刁难他人。这便是‘仁’的道理。”
许风和听得聚精会神,点头道:“爹,我明白了。就像大哥在国子监,不与王轩争执,便是践行了这个道理。”
“正是如此。”张衍之赞许地点头,“但‘仁’并非懦弱,若他人一再挑衅,也要坚守底线,以理服人,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讲解《孙子兵法》时,张衍之便结合自己征战的经历,为他们分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打仗如此,读书、处事亦是如此。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知晓他人的想法与意图,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事半功倍。”
许云舒好奇地问道:“爹,那如何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呢?”
“多观察,多倾听,多思考。”张衍之耐心解答,“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倾听他人的意见建议,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久而久之,便能练就一双慧眼,看清事物的本质。”
兄弟二人将张衍之的话牢记在心,读书时更加用心,不仅关注书中的字句,更注重领悟背后的道理。遇到不懂的地方,便及时向张衍之请教,张衍之也总是耐心解答,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余晚星看着父子三人在书房中其乐融融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张衍之不仅是在教孩子们读书,更是在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份言传身教,比任何书本都更有力量。
为了支持兄弟二人读书,张衍之还特意让人将书房重新布置了一番。添置了一张更大的书桌,方便三人一同探讨;书架上的书籍按经史子集分类摆放,一目了然;窗边摆放了两盆绿植,净化空气的同时,也为书房增添了几分生机。余晚星则每日让厨娘准备清淡的茶点和灵泉茶水,送到书房,为他们补充体力,舒缓疲劳。
在张衍之的悉心指导下,许风和、许云舒的学问进步神速。他们不仅能熟练背诵许多经典篇章,还能对书中的道理发表自己的见解,偶尔提出的问题,甚至能让张衍之都眼前一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携崽逆袭:寡妇娘的空间有点甜请大家收藏:(m.20xs.org)携崽逆袭:寡妇娘的空间有点甜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