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了通稿,《我国成功整体打捞宋代沉船,水下考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连国外的许多知名媒体,如美联社、路透社等,也纷纷转载报道,称这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惊人壮举”,“一种充满东方智慧的独特打捞技术”。
“郭春海”这个名字,连同“蛟龙号”和“浮囊打捞法”,真正地名动京华,传遍了全国,甚至引起了国际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和惊叹!
狍子屯再次沸腾了!虽然具体的细节乡亲们并不完全清楚,但通过广播和有限的消息渠道,他们知道自家的后生郭春海又立下了天大的功劳,连中央的报纸都登了!屯子里如同过年一般,鞭炮声此起彼伏,托罗布老爷子穿上最庄重的萨满服饰,率领全屯人举行了盛大的祭海和祭山仪式,感谢神灵庇佑。
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郭春海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蛟龙号”船队被记“集体一等功”,郭春海和格帕欠等人还获得了国家级的技术发明奖。来自国家、省、市各级的表彰大会、报告会邀请函雪片般飞来。
然而,面对这铺天盖地的荣誉和名声,郭春海却保持了惊人的清醒和低调。他婉拒了大部分需要他抛头露面的活动,将主要的领奖和报告机会让给了陈教授等科研人员和集体的代表。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过度的曝光,对他、对他的家庭、对他的船队,都并非好事。他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而是沉淀和思考。
他将国家颁发的大笔奖金,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蛟龙号”的进一步升级改造和船队的发展基金中,只留了一小部分改善自家和屯里特别困难家庭的生活。他找到老崔、格帕欠等人,开了一个内部会议。
“名声这东西,是好事,也是包袱。”郭春海看着眼前这些生死与共的兄弟,语气诚恳,“咱们现在被架起来了,多少人看着咱们,等着咱们出成绩,也等着看咱们笑话。往后的路,得走得更稳,更小心。”
老崔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春海说得对,咱们不能飘。该干啥还干啥。”
格帕欠言简意赅:“听你的。”
“接下来,咱们得沉寂一段时间。”郭春海做出了决定,“船要好好修,技术要好好消化。海上的营生不能丢,但更要讲个可持续。我打算,带娜吉和孩子,回屯里好好住一阵子。船队的事情,老崔叔,格帕欠,你们多费心。”
他选择在名声最盛的时候急流勇退,回归家庭和那片生他养他的山林。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本心的坚守。他知道,真正的猎手,懂得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荣耀后回归平凡。大海的故事暂告一段落,而山林之中,或许又有新的机缘在等待着他。名动京华之后,是更长久的沉淀与积蓄。
喜欢重生83:带兄弟赶山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83:带兄弟赶山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