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影视基地的摄影棚外,红色的“《鬼吹灯》杀青大吉”横幅在初夏的微风中猎猎作响。刚从马德里赶回国内的张承衡,还没来得及倒时差,就穿着印有电影LOGO的文化衫站在了杀青仪式的台上。他身边的刘诗诗卸下了胡八一的工装戏服,换上一条简约的白色连衣裙,脸上带着拍摄收尾的疲惫,却难掩眼底的光芒——这场历时八个月、跨越沙漠与海洋的拍摄,终于画上了句点。
“感谢每一位主创和工作人员。”张承衡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台下晒得黝黑的剧组团队,“从新疆沙漠的烈日到青岛水下的寒池,大家用命在拼这部戏。但我想说,杀青只是开始,真正的硬仗,在后期。”他顿了顿,抬手示意身后的大屏幕,上面瞬间跳出一行醒目的数字:“1亿人民币,这是我们为后期特效定下的投入预算。”
台下瞬间响起倒吸冷气的声音。2010年的中国影坛,单部电影的后期特效预算能超过3000万已是凤毛麟角,1亿的投入堪称“豪赌”。站在一旁的导演陈导笑着补充:“这笔钱不是乱花的,我们邀请了《阿凡达》的特效团队核心成员组建专项小组,重点攻克沙漠幻境、墓室机关和水下古城这三大场景。就拿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墓门’来说,我们要做到让观众分不清虚实。”
杀青宴设在基地旁的海鲜餐厅,长条桌上摆满了青岛本地的梭子蟹和原浆啤酒。张承衡端着酒杯走到特效团队的桌前,为首的好莱坞特效总监马克刚用生硬的中文说了句“合作愉快”,就被张承衡笑着按住肩膀:“马克,我不要‘好莱坞水准’,我要‘中国最好的探险片特效’——要让观众看到沙漠里的沙粒会随机关转动,看到水下壁画的色彩会随光线变化,这些东方美学的细节,得靠我们一起磨。”
马克举着酒杯一饮而尽,掏出平板电脑展示刚完成的初版特效样片:画面里,胡八一等人穿过沙漠时,脚下的流沙突然形成漩涡,漩涡中心浮现出古城的轮廓,沙粒的质感细腻到能看清棱角。“张总放心,我们已经把敦煌壁画的元素融入了古城建筑,下周就进驻北斗影视的后期机房,24小时轮班赶工。”刘诗诗凑过来看完样片,轻声补充:“还有墓室里的青铜灯,点燃时的火焰要带着西域纹样的光影,这个细节不能丢。”
宴席过半,张承璇拿着一份定档方案挤到主桌:“哥,诗诗姐,陈导,后期进度能赶在7月下旬完成,暑期档是最佳窗口期。但有个问题——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也定档了7月22日,我们要是选同一天,就是正面撞档。”话音刚落,陈导的筷子顿了顿:“《唐山大地震》是现实主义大片,我们是探险类型片,受众有差异,但档期重合还是会分流票房。”
张承衡接过定档表,指尖在“7月22日”和“8月1日”两个日期上反复摩挲。刘诗诗看着他的眼神,突然开口:“选7月22日。”她拿起桌上的电影海报,“我们的特效和场景是最大卖点,暑期档的学生观众更吃探险题材;而且《唐山大地震》的关注度高,同台竞技反而能借势提升热度。”张承衡抬头看向她,眼里闪过一丝赞许:“我也是这么想的。真正的好电影,不怕竞争。”
定档消息通过北斗影视官方微博发布后,立刻引发行业震动。“《鬼吹灯》定档7月22日,与《唐山大地震》正面刚”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首。就在网友争论“谁能拿下暑期档票房冠军”时,冯小刚的微博更新了一条动态:“欢迎《鬼吹灯》加入暑期档。电影市场需要不同类型的好作品,观众的选择就是最好的评判,期待同台竞技。”这条大气的回应让网友纷纷点赞:“冯导格局打开了”“这才是良性竞争”。
张承衡看到微博后,立刻让张承璇联系冯小刚的团队,送上了定制的《鬼吹灯》墓室场景模型作为礼物。冯小刚收到后特意回电:“张总,你们这模型做得比我想象的还精致,看来1亿特效没白花。等电影上映,我带着剧组去给你们包场。”两人在电话里聊了半小时,从类型片创作聊到行业发展,最后约定杀青后一起吃顿饭,交流创作心得。
定档风波刚平,《鬼吹灯》的预售通道正式开启。张承璇提前一周就联合全国30多条院线做了预热,推出“早鸟票买一送一”“特效场专属周边”等活动。预售开启前10分钟,天权视频的购票通道就因为访问量过大出现卡顿;半小时后,猫眼、淘票票等平台的预售数据突破1000万;24小时后,官方公布的预售票房定格在5038万——这个数字打破了国产电影预售纪录,比此前的纪录保持者高出近2000万。
“太疯狂了!”院线经理李总在电话里给张承璇报喜,“我们影院的黄金场次已经售罄,观众还在催加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买预售票,说就冲‘1亿特效’也要看IMAX版。”业内影评人也纷纷发声,《中国电影报》的资深编辑写道:“5000万预售不仅是数据的胜利,更证明了探险类型片的市场潜力,《鬼吹灯》或许能开启国产探险片的新纪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开局90天赚十亿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开局90天赚十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