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星”号的舷梯宽阔而稳固,陈阳步履沉稳地踏上甲板。江风立刻变得强劲,裹挟着细密的水汽扑面而来,吹动他的发丝和西装衣角。身后,刘石屹、王渊、吴振华、张嘉等一众核心人物紧随而上,脚步声在金属甲板上显得格外清晰。
甲板平整开阔,漆成深灰色的防滑涂层在雨水中泛着湿亮的光泽。巨大的集装箱底座排列有序,等待着货物的满载。船艏高耸,破开前方浩渺的江面。
邹凯院士作为技术总负责,亲自在前引路讲解,声音在江风中依然洪亮清晰:“各位领导,我们首先参观的是这艘船的核心,LNG燃料储供系统。请这边走。”
众人沿着甲板一侧的通道,走向船体中部的巨大隆起部位。那里覆盖着银白色的保冷材料。
“这里就是LNG储罐区。”邹院士指着那巨大的银白色结构,“我们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C型独立液货舱设计,由我集团与沪东中华联合攻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单个储罐容积达到3500立方米,足以支持‘长江新星’号满载状态下连续航行超过3000海里,完全覆盖长江干线及近洋航线需求。内胆采用9%镍钢,外壁是强化保温层,确保-163摄氏度的LNG在运输过程中蒸发率低于0.1%……”
他引着众人来到一个观察窗口前,透过厚厚的特种玻璃,可以看到内部复杂的管道和阀组。“这是汽化撬和供气系统。LNG经过增压、汽化,变成常温气态天然气,然后输送到主机和发电机。整个系统由智能控制单元实时监控,压力、温度、流量全部数字化,任何异常都会立刻报警并启动安全联锁。”
陈阳凝神细看,目光扫过那些精密的仪表和闪烁着信号灯的控制器,问道:“安全性如何保障?尤其是长江航道船舶密集,碰撞风险不容忽视。”
“陈司长问到了关键!”邹院士精神一振,“安全性是我们设计的重中之重!首先,储罐本身采用双壁结构,内外壳之间抽真空并填充珠光砂,绝热性能极佳。其次,储罐位置经过精心计算,位于船舶最安全区域,并有双层船壳保护。第三,我们设置了多重安全屏障:包括紧急切断阀、泄漏监测报警系统、水幕系统、氮气惰化系统……一旦发生极端的碰撞或泄漏,系统会自动切断燃料供应,防止气体聚集。此外,船体结构也进行了加强,抗碰撞能力远超规范要求。”
吴振华司长点头:“安全是绿色航运的前提,决不能以牺牲安全来换取环保效益。这套系统听起来很可靠。”
“不仅如此,”华立的张嘉总工补充道,他手中的平板电脑上调出了复杂的系统图,“我们将LNG储供系统的全部运行数据,也接入了‘船联网’平台。船舶的位置、燃料存量、系统压力温度、乃至每一个关键阀门的状态,都实时上传到岸基监控中心。一旦出现任何偏离正常值的参数,监控中心会立刻收到预警,并可以远程提供技术支援,甚至必要时远程干预。这就将单船的安全管理,上升到了系统级的保障。”
刘石屹书记感叹道:“这就是智能化带来的变革啊!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从单打独斗到系统联防。”
众人沿着干净的通道继续向前,进入宽敞明亮的船舶驾驶舱。
这里仿佛是科幻电影的场景。
巨大的弧形落地窗前,视野极其开阔,浩荡长江和两岸码头尽收眼底。
面前不是传统的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和舵轮,而是数块巨大的高清液晶显示屏,上面实时跳动着各种数据、图表、电子江图。
操作台简洁现代,只有几个多功能控制杆和触摸屏。
“这就是集成桥楼系统(IBS)。”一位年轻的船舶驾驶员起身介绍,他是江南造船派来的试航工程师,眼神中带着自信,“我们实现了‘一人桥楼’设计。所有导航、通信、操舵、机舱监控、货物管理功能都集成在这些屏幕上。驾驶人员可以通过触摸或语音指令完成大部分操作。”
他演示着:“这是电子江图,融合了北斗高精度定位和实时水文信息,可以自动规划最优航线,避开水下障碍和浅点。这是智能避碰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全景摄像头融合感知周围船舶动态,一旦有碰撞风险会自动报警并给出避让建议。这是数字孪生系统,船体后方每一个集装箱的重量、位置、温度甚至内装货物信息都实时可视,确保配载平衡和运输安全……”
王渊推了推金丝眼镜,看着屏幕上流畅切换的画面和数据流,忍不住问道:“如此高度的自动化,对船员的要求是不是也更高了?传统的水手、舵工岂不是要失业?”
年轻的工程师笑了笑:“王主任,自动化不是取代人,而是提升人。船员不再需要从事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和枯燥的仪表监控,而是转变为系统的管理者、决策者和应急处置者。当然,这对船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懂信息技术、懂数据分析、懂设备维护。我们正在与交通院校合作,开发新的培训体系。未来的船员,更像是‘船舶工程师’或‘航运分析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最强老公,打遍天下无敌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最强老公,打遍天下无敌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