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记,我朋友是搞农业技术的,想来咱村指导智慧大棚,可他娃转学到村里的学校,人家说没户口不收,这咋办?”种植合作社的王社长问道。
农村的要素也难以“走出去”。村民的宅基地不能抵押,想贷款创业难上加难;村里的老手艺人流转土地后,除了租金再无其他收入,难以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我这手艺想扩大规模,可没抵押贷不到款,只能小打小闹。”竹编艺人陈师傅无奈地说。
林小满明白,城乡要素流动不畅,乡村就成了“孤岛”,难以获得发展的活水。只有打破壁垒,让要素自由流动,才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
面对这些发展到新阶段的挑战,林小满没有退缩。她知道,乡村振兴不是复制过去的经验,而是要在新的坐标系里寻找答案,以治理的精度、创新的力度、文化的温度,打通发展的堵点。
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的改革举措
为让治理适配发展新阶段,林小满推动“精细治理工程”。
在制度建设方面,实施“分类施策”,针对不同群体制定细则——给民宿经营者出台《乡村民宿服务规范》,明确噪音、卫生、安全的具体标准,本地与外来经营者一视同仁;给电商从业者制定《乡村电商诚信公约》,建立“红黑榜”,对守信者奖、失信者罚。
“以后民宿半夜超过10点吵闹,不管是本地还是外来的,都要罚款,这是新规,大家都得遵守。”林小满在民宿经营者大会上宣布,台下齐声应和。
在能力提升方面,开展“数字赋能”培训,组织村干部学用大数据平台,通过分析村民的投诉记录、消费习惯,精准发现问题——比如通过数据发现游客对“如厕难”反映最多,立刻在景区新增5座环保厕所。
同时,聘请法律顾问、电商专家组成“智囊团”,协助处理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争议等“新难题”。
“老郑,你看这是电商投诉数据,虚假宣传主要集中在水果类目,咱们重点查一下。”林小满指着电脑上的图表说,老郑连连点头:“有数据指引,干活就不盲目了。”
为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村里还建立了“积分制”,村民参与议事、举报违规行为都能赚积分,积分可兑换日用品。渐渐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少了,主动参与的多了。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
为让“好生态”变“好收益”,林小满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在产品溢价方面,推动“生态认证+品牌化”,给有机水稻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请专业团队设计包装,讲述“不施农药、守护湿地”的故事,通过电商平台推向高端市场,价格提高到普通水稻的两倍,村民的收入反而增加了。
“老杨,你看这有机稻贴上‘湿地守护稻’的标签,一斤卖15块,比以前赚得多吧?”林小满拿着订单找到老杨,老杨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守着湿地还能多赚钱,以后我一定好好种!”
在生态服务价值量化方面,与环保机构合作,测算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每年净化水源相当于节省20万元处理费,调节气候减少灾害损失30万元,将这些数据提交给上级,争取到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按贡献大小分配给管护队和周边村民。
“这次补偿款,管护队拿40%,周边村民拿60%,谁护得多,谁得得多!”林小满在村民大会上宣布,台下掌声雷动。
村里还开发了“生态体验项目”,让游客付费参与湿地清理、鸟类观测等活动,收益用于生态保护,形成“保护—体验—收益—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推动乡村文化现代转化的创新实践
为让乡村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林小满实施“文化焕新计划”。
在传统活动创新方面,对庙会进行“年轻化改造”——保留祭祀、祈福等核心环节,增加“非遗手作体验区”“乡村美食直播区”,邀请年轻人喜欢的网红来打卡,还设置了“汉服巡游”“电子烟花秀”,让老庙会有了新玩法。
“今年庙会太热闹了!我带同学来体验扎染,他们都说明年还要来。”大学生小林兴奋地说。
在非遗活化方面,邀请设计师进村,与手艺人合作开发“实用文创”——竹编师傅和设计师一起,把竹编做成灯罩、收纳盒,摆在客厅既美观又实用;蓝印花布艺人与服装设计师合作,推出“蓝染牛仔外套”,传统图案配上现代剪裁,成了网红产品。
“你看这竹编灯罩,网上卖爆了,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陈师傅拿着手机给林小满看,眼里满是自豪。
为挖掘文化内涵,村里还打造了“二十四节气生活馆”,每个节气都举办主题活动——春分教做青团,结合健康饮食知识;秋分办丰收节,讲解农耕与天文学的关系,让传统文化有了现代解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薯苗破局:五岁女智斗恶地主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红薯苗破局:五岁女智斗恶地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