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传承的新声息
村东的文化礼堂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村里新开的“非遗小课堂”,陈师傅正教孩子们编织竹蜻蜓。小家伙们的手指还不够灵活,竹条在手里歪歪扭扭,陈师傅耐心地帮他们调整角度:“编竹器就像做人,得有韧性,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
墙角的展示架上,摆着孩子们的作品:歪歪扭扭的竹篮、不成形的小灯笼,旁边是陈师傅和设计师合作的竹编台灯,传统纹路里加了几何图案,看起来既古朴又时尚。墙上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纪录片,讲的是村里老手艺的故事——有李婶奶奶做辣酱的秘方,有陈师傅父亲走街串巷编竹器的往事,还有老槐树下唱了百年的歌谣。
“小满书记,您看这是孩子们编的竹蜻蜓,昨天在县里的非遗展上拿了奖!”陈师傅举起一个带着稚嫩痕迹的作品,眼里满是骄傲。
林小满接过竹蜻蜓,轻轻转动翅膀:“真好!这才是活态传承,让孩子们从小就跟老手艺打交道,才能把根扎在这片土地上。”
礼堂外的广场上,几个老人正跟着音乐排练扇子舞,配乐是村里年轻人改编的《节气歌》,电子琴的旋律里混着笛子的音色,传统与流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旁边的宣传栏里,贴着“乡村文化积分榜”,参与非遗课堂、庙会活动、拍摄家乡视频都能积分,月底兑换的奖品是村民自己做的手工艺品。
昨天刚过端午,文化礼堂里还留着淡淡的艾草香。今年的端午活动新意十足:年轻人用直播教网友包粽子,老人们讲屈原的故事,最后大家一起把包好的粽子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王磊的团队还拍了短片,镜头里,包粽子的手、编竹篮的手、敲键盘的手交叠在一起,配文是“我们的手,连着土地,也连着世界”。
四、治理创新的新温度
村委会的调解室里,正进行着一场特别的“听证会”。起因是两家民宿因为排水问题起了纠纷,林小满没有直接拍板,而是请来了双方当事人、村民代表、法律顾问,还有做工程的技术员,大家围坐在一起摆道理、算数据。
“张老板你看,这是技术员画的排水示意图,你家的排水管确实比李姐家高了30公分,下雨时水会往她家院子流。”林小满指着图纸解释,“技术员说加个止回阀就能解决,费用咱们村集体出一半,你们看怎么样?”
民宿老板张哥挠挠头:“行,是我考虑不周,剩下的费用我出,不用李姐掏钱。”
李姐也松了口气:“其实也怪我没早说,邻里邻居的,别因为这点事伤了和气。”
这样的“阳光听证会”如今在村里成了常态,大到土地流转价格,小到路灯开关时间,都要听村民的意见。村委会墙上的“乡村治理积分榜”写得密密麻麻:王大爷举报乱倒垃圾加了5分,李婶参加调解会加了3分,积分月底能换鸡蛋、洗衣粉,虽然东西不贵,却让村民有了参与的热情。
“小满书记,昨天的‘村民议事群’里,有人说村口的路灯太暗,我查了监控,确实有几盏坏了,已经联系电工今天修。”村文书拿着笔记本进来汇报,本子上记着村民反映的问题和处理进度,条条都有回音。
林小满点点头:“再问问大家,路灯开关时间要不要调整?夏天天长,是不是可以晚点开?”
这样的互动早已融入日常。村里的公众号每周推送“治理周报”,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还在处理,写得明明白白。村民扫码就能提建议,后台有专人负责整理分类,处理结果会在下次周报里公示。
上个月,村里还搞了“治理金点子”征集,有村民建议在电商产业园设“快递驿站”,方便大家取件,这个建议被采纳后,驿站运营得红红火火,提出建议的村民还领到了一套竹编餐具作为奖励。
五、城乡交融的新风景
村口的“城乡融合咖啡馆”里,坐满了不同口音的人。
靠窗的位置,城里来的设计师正和陈师傅讨论新的竹编款式,电脑上画着各种草图;
吧台前,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买村里的文创产品,他们是来参加“乡村振兴实践营”的,要在这里住一个月,帮村里拍宣传视频;
角落里,老杨正和超市采购员视频通话,商量下周的供货量——他的有机大米已经进入县城的三家连锁超市。
“小满书记,这是城里客户订的‘稻田认养’合同,一共200块一分地,客户能实时看稻田的生长情况,秋收后我们把新米寄过去。”
王磊拿着一沓合同走进来,脸上带着兴奋,“已经签了50份,这就相当于提前锁定了收益!”
林小满翻看合同:“把认养人的名字刻在木牌上,插在稻田里,让他们有真正的参与感。对了,别忘了给他们发土壤检测报告,这是咱们的底气。”
咖啡馆外的公交站,新开通的城乡公交正缓缓停下,下来几个背着画板的老人,他们是城里的退休教师,来参加村里的“候鸟旅居”项目,要在这里住三个月,学竹编、学做辣酱,体验乡村生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红薯苗破局:五岁女智斗恶地主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红薯苗破局:五岁女智斗恶地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