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电话打下来,李腾只觉得口干舌燥,身心俱疲。笔记本上记录的通知情况五花八门,真正明确表示收到并会落实的,寥寥无几。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在他看来清晰明确的上级指令,到了村里,却像拳头打在了棉花上,被各种各样的现实困难、消极情绪和沟通障碍消解于无形。这与他想象中的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相差何止千里。 他沮丧地向王守礼汇报了通知情况,重点提到了几个村的抱怨和困难。 王守礼听完,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只是“嗯”了一声,放下手中的笔,看着李腾:“怎么?觉得工作难做了?” 李腾低下头,没有否认。
“基层工作,就是这样。”王守礼的语气很平淡,像是在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政策,最终都要落到村里,落到每家每户。村里有村里的难处,农民有农民的辛苦。光靠电话里发号施令,是行不通的。” 他指了指窗外:“你看着这青林镇,觉得它小,觉得它偏。可下面十几个村,散落在这些山坳坳里,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村靠近镇子,条件好些;有的村在深山,路都不通,去一趟要走大半天。村里的干部,也不是脱产干部,他们自己家里也有地要种,有牲口要喂。理解他们的难处,工作才能开展下去。” 李腾若有所思。王主任的话,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另一扇理解基层的窗口。他不再仅仅将村里的抵触视为消极怠工,开始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现实逻辑。 “那……王主任,像这种情况,怎么办?”李腾虚心求教。 “电话通知,是第一步,是程序。”王守礼说道,“重要的是后续的跟进和督促。等会儿,你骑上自行车,去一趟石鼓村和柳源村,这两个村离得近,情况你也熟悉了。当面再跟王富贵和李长根强调一下,看看他们具体有什么困难,能协调解决的,尽量帮他们想想办法。光在电话里说,他们不把你当回事。”
“骑自行车去?”李腾有些愕然。他没想到,一个电话通知,竟然还需要后续的实地督促。 “不然呢?”王守礼看了他一眼,“你以为在乡镇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话,写写材料?下村入户,是家常便饭。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李腾不再多说,点了点头。他走到院子角落的车棚,那里停着几辆公用的二八大杠自行车,都显得颇为老旧。他挑了一辆看上去车况稍好的,试了试刹车和铃铛,还算能用。 推着自行车走出镇政府大院,踏上那条通往石鼓村的黄土路。午后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路面被晒得发烫,自行车轮轧过,扬起细细的烟尘。这是他来到青林镇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下村”。不同于坐在车里经过,骑在自行车上,他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路的崎岖、阳光的毒辣,以及山野间吹来的、带着草木和泥土气息的风。 路两边是连绵的稻田,绿油油的禾苗在阳光下泛着光。远处是起伏的山峦,墨绿深沉。偶尔有扛着锄头的农民从田埂上走过,好奇地打量着他这个推着自行车、穿着白衬衫的陌生年轻人。李腾的心境,在蹬踏自行车的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办公室里的挫败感和压抑感,似乎被这旷野的风吹散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走向真实世界的、略带忐忑的新奇感。 他想起周大海说的“眼要亮,手要勤”。
此刻,他对这“勤”字,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它不仅是脑勤,更是腿勤。想要真正了解青林镇,了解这里的乡村和百姓,光坐在办公室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用双脚去丈量这片土地。 他用力蹬着脚踏板,自行车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载着他,晃晃悠悠地,驶向了青林镇政治版图上那些最基本的、也是最充满挑战的单元——村庄。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20xs.org)何以为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