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村的夜晚来得格外早。太阳刚隐没在西边的山脊后,整个村子便迅速被深沉的暮色笼罩,只有零星几盏昏黄的灯火在黑暗中闪烁,如同散落的星辰。初春的山风带着料峭寒意,吹过破败的屋舍和寂静的村路,卷起几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入黑暗中。
李腾站在村委会二楼的临时宿舍窗前,望着窗外黑黢黢的山影。这是他主动要求在石泉村住下的第一晚。下午送走司机老周后,他便让耿大山带他去了村里唯一还营业的小卖部,买了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李镇长,村里条件差,您何苦...”耿大山当时还试图劝阻。 “既然是石泉村的包村干部,就要和村民们同吃同住。”李腾的回答不容置疑。 此刻,村委会这栋二层小楼里,只有他和守夜的老文书两人。白日里的喧嚣散去,村庄的寂静变得格外深沉,偶尔传来的犬吠和不知名的夜鸟啼鸣,反而更加凸显了这片土地的与世隔绝。
李腾在窗前站了许久,才转身点燃桌上的煤油灯——石泉村至今尚未完全通电,只有傍晚六点到九点这三个小时有电,其他时间都要靠煤油灯照明。昏黄的灯光在他脸上跳跃,映出一张年轻却坚毅的面庞。 他摊开笔记本,就着摇曳的灯光,开始整理今天的调研记录。笔尖在粗糙的纸张上沙沙作响,将白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一记录下来。
“石泉村贫困现状:一、基础设施极度落后,道路不通,电力不稳,饮水困难;二、产业结构单一,除传统种植养殖外,无任何集体经济;三、人力资源匮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留守老人儿童占比过高;四、村民思想保守,对改变现状缺乏信心...”
写到这里,李腾的笔顿了顿。他想起今天走访时遇到的那位七十八岁却精神矍铄的老汉,想起他口中那眼神奇的山泉;想起那片适合种植中药材的坡地;想起韧性十足的金刚藤... “但是,”他继续写道,“石泉村并非没有希望。其潜在优势:一、优质的山泉水资源,可能具有开发价值;二、独特的藤编手工艺原料和传统;三、适宜中药材种植的山地资源;四、淳朴的民风和长寿现象背后的生态价值...”
记录完毕,李腾合上笔记本,吹熄煤油灯,和衣躺在了简易木板床上。黑暗中,他睁着眼睛,听着窗外呼啸的山风,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明天要召开的“诸葛亮会”。 这个想法是今天下午突然冒出来的。当时他正和耿大山走访一位会藤编的老人,看到老人那双粗糙却灵巧的手将一根根藤条编织成精美的篮子,他忽然想到:石泉村的问题,光靠镇里派来的干部指手画脚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问计于民,让村民们自己为村子的发展出谋划策。
“诸葛亮会...”李腾在黑暗中喃喃自语,嘴角泛起一丝笑意。这个名字既形象又贴切,他邀请村里的“诸葛亮”们齐聚一堂,共商石泉村的发展大计。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李腾就起床了。他用冰冷的井水洗了把脸,顿时神清气爽。村委会的老文书已经烧好了热水,给他泡了一碗方便面。
“李镇长,村里没什么好吃的,您将就一下。”老文书不好意思地说。 “这已经很好了。”李腾接过方便面,三下五除二吃完,便开始准备今天的会议。 上午八点,耿大山和几位村干部陆续来到村委会。看到李腾早已在办公室等候,都有些惊讶。 “李镇长,您起得真早。”耿大山说。 “习惯了。”李腾笑笑,“耿书记,今天这个会,我想换个形式开。” “换个形式?”耿大山不解。
“对。不在会议室开,咱们找个宽敞点的地方。也不要光是村干部参加,把村里有威望的老人、还有那些有点想法的年轻人都请来。大家一起聊聊,看看石泉村到底该怎么发展。” 耿大山和几位村干部面面相觑,显然对这种开会方式感到陌生。
“这...能行吗?”村主任犹豫地问。 “试试看嘛。”李腾态度坚决,“麻烦各位分头去请人,就说我李腾想听听大家的真心话。地点嘛...”他环顾四周,“就在村委会前面的打谷场吧,那里宽敞。” 两个小时后,石泉村村委会前的打谷场上,罕见地聚集了三十多人。除了村干部,还有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残存的少数种养能手、以及几个因过年暂时返乡的年轻人。大家或坐或站,交头接耳,不明白这位新来的副镇长要搞什么名堂。
李腾让人搬来几张长凳,自己则拉过一个破旧的木桩坐下,与村民们面对面。 “各位乡亲,大家好!”李腾站起身,声音洪亮,“我是镇里新来的副镇长李腾,从今天起包保咱们石泉村。今天把大家请来,不是要开什么正式会议,就是想跟大家聊聊天,听听大家对石泉村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场下一片寂静,村民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率先开口。这种直来直去的开场白,让他们有些不适应。 李腾不着急,继续温和地说:“我知道,石泉村是青林镇最困难的村子之一。大家的日子过得不容易。但我也发现,咱们石泉村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咱们的山泉水特别好,村里长寿老人多;比如,山上有一种金刚藤,韧性特别好,适合编东西;再比如,咱们有些山地,土质不错,可能适合种药材...” 他每说一点,就注意观察村民们的反应。当提到山泉水时,几位老人明显点了点头;说到金刚藤,一个坐在角落的老汉抬起了头;提及中药材,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 “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咱们石泉村的出路在哪里?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有什么好点子可以尝试?大家放开说,说对说错都没关系!” 又是一阵沉默。终于,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开口了:“李镇长,您说的那个山泉水,确实是个好东西。我今年八十三了,喝那水喝了一辈子,从没得过什么大病。可那泉水在山里头,路不好走,怎么弄出来卖钱啊?” “老人家问得好!”李腾立即肯定,“这正是我们需要讨论的。路不好,我们可以修路;水运不出来,我们可以想办法。关键是,这水值不值得开发?” “值得!当然值得!”另一个老人接话,“那水甜着呢!比镇上卖的那些矿泉水好喝多了!我闺女嫁到县城,每次回娘家都要带好几桶回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20xs.org)何以为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