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的青林镇,空气中还弥漫着年节的味道,山野间的残雪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李腾独自走在通往石泉村的乡间小路上,这是春节假期后他第一次下村。脚步踏在已经硬化的水泥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音让他想起六年前第一次走在这条路上时的情景。
那时,这条路还是坑洼不平的土路,雨后泥泞难行。他穿着崭新的皮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访农户,鞋上沾满了泥巴。如今,道路宽敞平坦,路两旁还栽种了整齐的行道树。
李委员!过年好!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李腾回头,看见老王骑着自行车过来,车把上挂着个布包。
王主任,您这是去哪?李腾笑着问。
去石泉村看看老耿。老王利索地跳下车,听说您被评为省级先进了,真是给我们青林镇长脸啊!
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李腾谦逊地说。
两人并肩走在路上。老王感慨道:想起您刚来镇里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现在都成省级先进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是啊,李腾望着远方的山峦,一转眼六年过去了。
六年前,他大学毕业分配到青林镇,被安排在党政办工作。那时他什么都不懂。后来他到经发办,开始接触经济工作,再后来负责石泉村包村工作,一步步走到今天。
您还记得吗?老王说,您第一次去石泉村回来,鞋上全是泥,在我那儿抱怨路难走。
记得。李腾笑了,那时年轻,吃不了苦。
现在可不一样了。老王由衷地说,您为青林镇做了这么多,群众都记在心里呢。
到达石泉村时,耿大山已经在村口等候。见到李腾,他激动地迎上来:李委员,听说您被评为省级先进,我们全村人都为您高兴!
走,去看看合作社。李腾说。
藤编合作社里,陈老根正带着徒弟们赶制新年第一批订单。见到李腾,老人放下手中的活计,颤巍巍地走过来:李委员,您可算来了!
陈大爷,您身体还好吧?李腾关切地问。
好!好得很!陈老根激动地说,现在合作社越办越红火,我这心里高兴,身子骨也硬朗!
李腾仔细查看了新开发的产品。与六年前相比,现在的藤编产品不仅工艺更精湛,设计也更时尚。有结合现代审美的生活用品,有融入文化元素的工艺品,还有专门为外地客商定制的特色礼品。
这些新产品很受欢迎,陈老根介绍道,去年光藤编这一项,就为村里创收八十多万元。
离开合作社,李腾来到山泉水厂。新建的厂房里,全自动生产线正在运转,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在流水线前忙碌着。
现在每天能生产五千桶,厂长汇报说,产品已经卖到全省各地,还接到了外省的订单。
李腾站在厂房门口,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村民们守着优质的山泉水资源,却不知道如何开发利用。如今,山泉水已经成为石泉村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村致富。
中午,李腾在耿大山家吃饭。饭桌上,耿大山动情地说:李委员,没有您,就没有石泉村的今天。您刚来的时候,我们村是全镇最穷的。现在,我们是全省的示范村!
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李腾诚恳地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您不知道,耿大山的妻子插话说,现在村里人都说,是您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孩子们能上学,老人们能看病,年轻人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里就能挣钱...
听着这些朴实的话语,李腾的眼眶湿润了。这就是他六年来奋斗的意义所在。
下午,李腾走访了几户村民。在王老栓家,老人拉着他的手说:李委员,我现在在水厂看大门,每月能拿六百块钱工资。儿子在基地种药材,年底还能分红。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在返乡青年刘明家,这个曾经的大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药材种植的带头人。李委员,多亏您当年的鼓励和支持,现在我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二十多户村民一起干。
走在村中的水泥路上,看着两旁整齐的民居,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李腾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的焕发。
傍晚,李腾来到村后的山坡上,这里是全镇的制高点。站在这里,整个青林镇尽收眼底。远处的云雾村,茶叶基地郁郁葱葱;近处的马鞍村,蔬菜大棚连绵成片;更远处,新建的公路如一条玉带,将各个村庄串联起来...
六年前,他第一次站在这里时,看到的还是破败的村庄、荒芜的土地。如今,这里已经变成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
李委员,耿大山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他身边,您看,那边正在建的是新的文化中心,那边是规划的生态公园...石泉村的明天会更好!
是啊,李腾点点头,一定会更好。
下山时,李腾遇到了刚从镇里开会回来的吴国忠书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20xs.org)何以为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