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我看你这块地麦苗有点发黄,是啥原因?”宋知远指着一片长势稍弱的麦田问。
“哎,可能是年前那场冻雨给冻着了,开春后追了一次肥,感觉缓过来点。”老农回答。
宋知远蹲下身,拔起一株麦苗,仔细看了看根系,对周建农说:“老周,我看不完全是冻害,可能还有点根腐病。让县农技站的人过来看看,指导一下。”
“好的,县长,我回去就安排。”周建农连忙记下。
李腾看在眼里,心中佩服。宋知远并非农业科班出身,但在青林镇多年的历练,让他具备了相当的农事经验,能发现问题,并能给出初步判断和明确指示。
随后,调研组又查看了附近的一条主要灌溉支渠。渠道里水流不大,部分渠堤有破损迹象。沈永康指着渠道介绍:“这条支渠是七十年代修的,老化严重,我们去年争取了一部分资金,只做了局部维修。彻底改造需要投入很大,已经报了计划,但资金还没完全落实。”
宋知远面色凝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老沈,你们水利局要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争取。李腾,这个事情你记一下,回去后协助宋县长跟进一下这个项目,看看能从哪个口子争取资金。”
“是,我明白。”李腾立刻在笔记本上做了重点标记。这是宋知远第一次明确给他交办具体协调任务。
中午在城关镇政府食堂简单用餐后,调研组没有休息,直接驱车赶往三十公里外的山区乡——云雾乡,这里也是县里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之一。
山路崎岖,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乡党委书记和乡长早已在乡政府等候。扶贫办主任黄志刚也特意从另一个调研点赶了过来汇合。
在云雾乡的座谈会上,乡里汇报了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种植的扶贫项目规划。黄志刚补充道:“宋县长,云雾乡这个项目,我们扶贫办很看好,市场前景不错,也能带动贫困户参与。就是启动资金缺口比较大,特别是灌溉设施和育苗大棚的建设资金还没完全落实。”
宋知远沉吟片刻,问道:“志刚,扶贫资金能不能倾斜一部分?”
黄志刚面露难色:“县长,今年全县的扶贫资金盘子就那么大,每个乡都盯着,我们只能量力而行。云雾乡这个项目,我们最多能解决三分之一。”
“农业局的产业化资金呢?”宋知远看向周建农。
周建农摇摇头:“我们那边的资金主要是用于粮油生产和主导产业,对这类新兴的特色项目,支持力度有限。”
宋知远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腾身上:“李腾,你都听到了。扶贫办、农业局各有各的难处,但云雾乡老百姓的期盼不能等。你协调一下,看看能不能把扶贫、农业,还有 maybe 水利方面的资金(比如小农水项目)打个捆,集中力量把这个项目扶持起来。乡镇企业局那边也可以问问,看看有没有可能吸引一点社会资本投入产后加工环节。”
这个问题非常具体,直接考验李腾的协调能力和对政策的熟悉程度。几位局长的目光也都投向了李腾。
李腾没有慌乱,他略一思考,沉稳地回答:“县长,我初步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协调:一是请扶贫办和黄主任再仔细核算一下,看看能否在现有盘子里优先保障这个项目的部分资金;二是请农业局和周局长看看,高山蔬菜和中药材能否纳入县里的特色产业扶持名录,争取一点引导资金;三是正如您指示的,水利局的小农水项目和乡镇企业局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确实有可能对接。我回去后,立即与几位局长对接,梳理一下各条线的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争取拿出一套组合方案,向您汇报。”
这个回答,既没有大包大揽,又体现了积极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明确了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宋知远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好,就按你说的办。这个事情你牵头协调,有进展随时向我报告。”
“请县长放心。”李腾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他注意到,周建农、黄志刚等人看他的眼神,也多了一丝认可。这位新来的副主任,似乎并不只是个传声筒。
调研结束回到县城,已是傍晚。宋知远把李腾叫到自己的办公室。
“怎么样,跟了一天,感觉如何?”宋知远递给李腾一杯水。
“收获很大,也更感到责任重大。”李腾实话实说,“农口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性强,涉及千家万户,需要非常细致和扎实的工作。”
“是啊,”宋知远感叹道,“‘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最终都要落到乡镇、落到村里。你刚从基层上来,这个体会应该很深。”
他话锋一转:“今天交给你的两件事,渠道维修和云雾乡项目,你要抓紧。特别是协调资金,这是最硬的骨头。跟那几个局长打交道,要尊重他们的专业意见,也要敢于坚持原则,必要时可以把矛盾端上来,我来协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20xs.org)何以为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