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这种通过较发达地区结对子帮扶落后地区发展的对口帮扶政策被正式提出并确定下来。
为了更好地实施对口帮扶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982年10月,国家计委、民委召幵对口帮扶和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对口帮扶工作的重点、原则、任务等问题。
在早期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经济较发达地区主要是以道义的方式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输送必耍的救助资金和生活物资,用以缓解这些地区的贫困现象。
这种单纯式的对口救济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反而使得贫困地区的群众养成‘等投入、等扶助、靠国家、靠政府、要资金、要项目’的思想,陷入了‘等不到就靠,靠不到就要,要不到就再等’的贫困恶性循环中。
为了克服贫困地区在扶贫工作中的‘等、靠、要’等堕落思想,1984年,政务院颁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善面貌的通知》,提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根本途径是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增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增加造血功能。
同年12月,国家颁布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文中提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比较不发达的地区,沿海、内地和边疆,城市和农村,以及各行业各企业之间,都要打破封锁,打开门户,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促进横向经济联系,促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合理交流,发展各种经济技术合作,联合举办各种经济事业,促进经济结构和地区布局的合理化,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由此,东西部对口支援正式从救济式扶贫阶段进入开发式扶贫阶段。东西部的对口支援与经济技术协作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增多。
西部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显着提升,东部地区参与对口支援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激发。
经过体制改革推动下的扶贫以及大规模东西对口扶贫开发,到1992年,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全国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了1992年的1亿,病菌每年减少1000万左右,相应的贫困发生率也由30.7%减少到8.9%……”
在讲述了国家为了扶贫工作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显着成效后,陈长河话锋一转,指出了当前扶贫工作的难点。
“尽管目前的贫困人口只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9%,但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区,而且多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调,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落后,人畜饮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因此,与前一阶段扶贫工作比较,解决这些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难度更大……”
随后,他又指出了现如今东西部对口帮扶工作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协作深度不足。帮扶多停留在物资捐赠、短期项目层面,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技术多为二手设备,核心技术与管理经验输出有限,西部产业升级动力薄弱。1992年统计显示,东西部联合研发项目仅占东部对外合作项目总量的不足5%。”
“第二,利益分配失衡。东部企业在资源开发中占据主导地位,西部往往只获取原材料供应收益,深加工环节的高附加值外流。如内蒙古的煤炭资源在与东部合作中,本地增值率不足 30%,引发资源收益分配争议。”
“第三,区域差异持续扩大。1992年东部人均 GDP已达西部的 2.5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 1984年扩大近一倍。东部凭借政策优势吸引大量西部劳动力,导致西部人才流失,形成马太效应。”
“第四,政策协同性欠缺。缺乏全国统一的协作规划,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如西南地区某省同时与 3个东部省份建立帮扶关系,资源分散导致重点产业扶持力度不足,项目存活率不到50%。”
“第五……”
喜欢重回九零,带着青梅读大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回九零,带着青梅读大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