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果应对的太慢,也不行。
首先,谣言会在公众认知中“固化为事实”。
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与“谣言扩散规律”在此刻会完全生效。
当“财富来源不明”、“职位有猫腻”这类质疑持续传播几天,普通民众的态度就会从“好奇猜测”转向“默认属实”。
就像前世那些反复澄清仍流传的谣言一样。
一旦谣言先入为主占据认知空位,后续即便拿出铁证,也会有人质疑“证据是后补的”、“背后有更大关系”。
具体到他,就可能有人会说“现在才说这些证据,谁知道是不是伪造的?”、“证明材料是背后靠山帮着弄的吧?”之类的话。
这个时候,澄清反而会陷入“越描越黑”的泥潭。
其次,一旦应对慢了,关联主体会被拖入舆论漩涡,造成实质性损失。
麦麦食品饮料公司首当其冲,谣言会从“陈长河的钱有问题”延伸到“他妻子的公司靠关系赚钱”、“产品质量有猫腻”。
即便公司和产品本身没有问题,经销商也可能会犹豫补货,消费者可能会拒绝购买,直接影响企业营收。
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学术声誉会下跌,原本因《Econometrica》论文树立的形象,会被“学术不端”的质疑击碎,后续与其他单位开展合作时,合作方会本能地“谨慎评估”,甚至错失与国际顶尖院校的交流机会。
更严重的是,庄志宏、李隆飞等已加盟的学者可能会动摇——若谣言持续发酵,他们会担心“与有争议的机构绑定,影响自己的学术声誉”,甚至可能推迟或取消来华计划,让中心好不容易搭建的人才框架出现裂痕。
再者,动作慢了就会给外部势力可乘之机,这些势力会将个体争议放大为“国内学术圈普遍腐败”、“国内精英阶层靠灰色路径上位”的话题,通过境外媒体、学术论坛扩散。
在当前国家急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争取学术话语权的背景下,这种标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最后,即便后续澄清,修复成本也会呈几何级增长。
届时陈长河不仅要晒出炒股记录、税务材料、作家“长河”的版权合同,还需请相关单位和部门配合开具证明。
经济研究中心要组织国内外学者召开“学术诚信说明会”,逐一反驳论文质疑。
学校甚至可能需要教育部介入调查,才能勉强挽回声誉。
而这期间,又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以及合作机会、人才信任、公众信心……
就像堤坝出现裂缝时没及时修补,等到洪水漫过堤坝,再去堵截,代价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到了23号上午。
陈长河处理完一些工作事务后,感觉时机已到的他,插上办公室里的电话线,拨通了一个很长时间没有拨打过的电话号码。
嘟嘟几声,电话接通,对面响起一道熟悉的声音:“你好,《人间故事》编辑部。”
喜欢重回九零,带着青梅读大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回九零,带着青梅读大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