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法科结束的钟声敲响,韩信平静地交卷。他没有片刻停歇,立刻转入了隔壁的“奇策”考场。
“奇策”科的试卷,则充满了天马行空的诡谲与对帝国深层需求的洞察:
一、帝国新拓岭南、河套之地,地广人稀,土旷民贫。当以何策,速使新地富实,民心思秦?(需虑及成本、实效及长久)
二、山东六国旧贵族,虽失其国,然宗族枝蔓,潜势力犹存,间有怨望诽谤之言。除陛下已行之徙豪强、迁富户入关中之策外,尚有何策可消弭其患,化其力为帝国所用?
三、今有巨贾,资财亿万,垄断盐铁之利,交通郡县,势倾地方。朝廷欲抑其势而增国用,当行何策?(不可仅言‘重税’)
四、天行有常,水旱蝗灾难免。帝国疆域万里,一旦某郡大灾,流民四起,当如何应对,既能活民无数,又不致糜耗过甚,动摇国本?试设计一可行之“荒政”条陈。
韩信提笔沉思。郦食其那狂放不羁却又每每切中要害的言论,似乎还在耳边回响。他目光扫过这些题目,最终落在了第四题“荒政”之上。沛县大旱、饿殍遍野的记忆碎片骤然刺痛了他。他摒弃了空泛的“开仓放粮”,笔锋如刀,写下了一条条冰冷而高效的措施:“…灾情初显,郡县须即刻行‘平价粜粮’法,抑止粮价飞涨…同时,工部征发灾民以工代赈,修驰道、挖沟渠、筑水库…其壮者给粮,老弱妇孺可分派至官营织坊、制陶坊等做些力所能及之工…严查囤积居奇,鼓励富户捐输,可按捐额授‘义商’匾额或减免部分商税…灾后,可许灾民迁往新拓河套、岭南之地,官给种子农具,免赋三年…”
这不再是单纯的兵家谋略,而是融合了法家的制度、经济的手段、对人性趋利的洞察以及冷酷的实用主义。当韩信最终放下笔,窗外已是暮色四合。连续两场高强度的策论,耗尽了他的心神,脸色略显苍白,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燃尽了所有的尘埃,只剩下纯粹的光芒。他仿佛看到了一条路,一条能将胸中所有丘壑,都浇筑于这煌煌大秦基石之上的通天之路!
贡院深处,灯火通明。巨大的阅卷厅内,一排排长桌拼接连绵,上面堆满了如同小山般的试卷。数百名礼部从各衙门紧急抽调来的精干吏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第一轮筛选——“糊名”与“誊录”。
“糊名”者,小心地将试卷上考生自行填写的姓名籍贯处,用厚实的桑皮纸严密覆盖糊住,确保不留一丝痕迹。随后,这些被隐去了身份的试卷,被迅速分发给另一批专门负责“誊录”的书吏。书吏们个个笔走如飞,小心翼翼地将原卷上的答案,一字不差地誊写到另一种制式统一的“朱卷”上。誊录完毕,原卷被密封归档,只有编号。而所有参与评判的考官,只能看到这些笔迹统一、没有任何标记的“朱卷”。
这是扶苏力排众议推行的“糊名誊录制”,意在最大程度杜绝阅卷过程中因人徇私、辨认字迹或标记的可能。整个流程在兵士监督下进行,肃穆而高效,只有纸张翻动和毛笔书写的沙沙声。
阅卷正厅,气氛更为凝重。礼部尚书叔孙通亲自坐镇,工部尚书程邈、兵部尚书蒙恬以及数位德高望重的博士、大儒分坐两旁。他们面前,是经过初筛后送来的各科“朱卷”中最为优秀或有争议的一批。
“奇策科这份卷子…诸位请看第四题‘荒政’条陈。”一位老博士指着手中一份朱卷,语气带着惊异,“‘以工代赈’、‘平价粜粮’、‘严惩囤积’、‘鼓励捐输授匾’、‘引导移民实边’…条条切中肯綮,环环相扣!不仅虑及赈灾活民,更着眼灾后重建及国力消长!此策…非深谙地方庶务、洞察人心利弊者不能道!其条理之清晰,思虑之深远,竟…竟似出于积年老吏之手!然观其文风,却又简洁凌厉,毫无暮气,怪哉!” 他反复看了几遍那誊录后工整却掩不住原稿锋芒的字句,心中震撼难平。这答卷背后的人,究竟是谁?
“尚书大人,请看这份‘兵法科’答卷!”兵部侍郎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甚至有些变调。他将一份朱卷推到蒙恬、程邈和叔孙通面前,手指用力点着第三题那幅手绘的军阵示意图和旁边的文字阐述,“尤其是这‘飞雷神’运用之法!‘集火齐射,覆盖锋矢,打碎脊梁’!还有这备注——‘若飞雷神射程及威力确如描述,此战法,三万破十万,可期!’ 好大的气魄!好精准的算计!此人对新器之威能,理解之深,运用之大胆,简直…简直如同亲眼见过北山靶场那毁天灭地之景一般!更难得的是,他竟将新器之威完全融入其战法核心,毫无生搬硬套之感!此等将才…此等将才…” 那人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眼中精光爆射,仿佛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宝藏。
叔孙通接过那份兵法朱卷,目光扫过那铁画银钩般的誊录文字和简洁却杀气腾腾的阵图,心中亦是翻江倒海。他下意识地又拿起那份令他印象深刻的“奇策”科朱卷,两相对照。虽然字迹经过誊录已统一,但那行文间透出的那种冷酷的洞见、高效的算计以及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竟隐隐有几分神似!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闪过他的脑海:莫非…这两份惊才绝艳的答卷,竟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的大秦!万邦臣服!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朕的大秦!万邦臣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