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始平二年的五月,咸阳城浸润在暮春的暖意与蓬勃的朝气之中。春闱科考的余波,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在帝国庞大的肌体中激荡出更深远的回响。
金榜题名者,无论名次高低,皆被有序地填充进帝国官僚体系的各个层级。吏部、户部、工部、刑部、礼部、兵部、乃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台等衙署,都迎来了大批新鲜面孔。按照皇帝陛下的新制,所有新晋官员,无论科第名次如何,皆需经历为期三月的“观政实习”。
这三个月,并非简单的见习。他们被安排在各部主官或经验丰富的老吏身边,从誊抄文书、整理案牍、核对数据等最基础的实务做起,逐步接触帝国的律令章程、钱粮运转、工程营造、司法刑名、礼仪邦交、军情传递、市场管理等核心运作。萧何被分至刑部,协助梳理历年积案,修订律令细则;曹参入了户部郑国麾下,跟随巡查关中水利与新农具推广;桑弘羊则直接进入了户部新成立的“商务司”,跟随一位精明的老吏学习盐引发放与铁器专营的具体操作;郦食其以其舌辩之才,被李斯留在了中书台,参与诏令文书的润色与驳议;连项羽,也被蒙恬丢进了禁军陷阵营磨其野性,知其根本。
这些来自帝国各郡、背景各异、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如同一股股清泉,注入了略显沉滞的官僚体系。他们大多出身寒微或地方中下层,是扶苏新政最直接的受益者,对新政的理解与拥护发自肺腑。在观政过程中,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充沛的精力,更有对陈规旧习的质疑和基于地方实践的务实见解。
当一位老吏坚持按旧例征收某郡额外“火耗”时,来自该郡的吏员会据理力争,搬出新颁《赋税令》中严禁加派的条款;当工部匠作监因循守旧,对新式水泥配方推广迟疑不决时,匠造科出身的年轻官员会拿出在地方工坊亲眼所见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力陈革新之利;甚至在刑部讨论一桩旧案时,萧何旁征博引新律精神,提出了更符合“罪刑相适”原则的判罚建议,令一干老刑名刮目相看。
这种基于新政精神和实践经验的“思想碰撞”,虽时有摩擦,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悄然改变着朝堂的议事氛围,使得新政的各项细则在磨合中愈发完善,推行过程中遭遇的地方阻力,也因这些熟悉地方情弊的新血加入而得到更有效的化解。帝国的庞大机器,在注入新鲜润滑后,运转得更加顺畅有力。
而那些落榜的学子,其选择则大大出乎扶苏的意料,也让他倍感欣慰。
超过七成的人,手持考牌与官府文书,涌入了渭水南岸那片日益壮阔的“帝国皇家学院”区。更令人振奋的是,选择工学院、化学院、农学院等“实务”学部的学子,竟占了绝大多数!匠造、水利、算学、乃至新设的“探矿冶炼”等专科,人满为患。相反,传统经义、诗赋等学部,则显得有些门庭冷落。
工学院巨大的水泥讲堂内,公输忌亲自演示着改良后的滑轮组力学原理,台下学子们瞪大眼睛,手中的炭笔在粗糙的草纸上飞快演算;化学院新建的露天试验场上,烟雾缭绕,学子们在博士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尝试着不同的矿石煅烧与酸碱反应,记录着各种奇特的颜色变化和气体生成;格物院的库房里,堆满了从各地搜集来的奇异矿石、植物标本,学子们围着巨大的帝国沙盘模型,激烈讨论着矿脉可能的走向。
看着李斯呈报上来的学部人数统计,扶苏站在章台宫高处的玻璃窗前,望着南岸那片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学院区,心中激荡难平。这股对“格物致知”、对“经世致用”近乎狂热的推崇,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土壤!它意味着帝国的未来,将建立在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之上,而非虚无缥缈的玄谈。大秦的根基,正在被这些渴望用双手和头脑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夯筑得前所未有的坚实!
五月下旬的一个下午,阳光透过巨大的琉璃窗,将麒麟殿内映照得一片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新制秦纸和墨汁的清香。扶苏正凝神审阅着蒙恬呈上的《帝国军区改制疏》,朱笔不时在奏疏上勾画批注。蒙恬的构想大胆而缜密,计划打破旧有以郡县为单位的零散驻防,在全国设立四大军区,统合军政,集中训练,提高应对大规模战争的能力。尤其是其中关于依托水泥驰道和驿站系统建立快速反应部队的设想,与扶苏的思路不谋而合。却也有些需要改进之处,扶苏正在努力思忖着自己上一世关于军队制度的信息。
“陛下!陛下!” 殿外突然传来胥坤略显急促的通禀声,打断了扶苏的沉思,“工部尚书程邈大人,携百矿勘探院主事及数位大匠,于殿外紧急求见!称有旷世要务禀报!”
扶苏眉头微挑。程邈素来沉稳,若非极其重大的发现,断不会如此急切,还带着勘探院主事和大匠一同前来。“宣!”他放下朱笔,沉声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的大秦!万邦臣服!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朕的大秦!万邦臣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