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陈氏从“肺痈”重症中奇迹般康复的消息,如同初春的第一声惊雷,迅速炸响在榆林坊的上空,其声浪远比之前脚夫阿亮保腿成功的消息更加汹涌澎湃。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底层苦力间的传奇轶闻,而是切切实实关系着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的内科重症,尤其还牵扯到城中颇有声望的“济世堂”的误诊与凌云的成功纠错,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话题性。口碑的发酵,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茶肆、在酒馆、在街谈巷议中,不胫而走。
“听说了吗?码头那边陈婆婆,差点就没了!在济世堂看了说是风寒,越治越重,人都糊涂了!”
“可不是!抬到榆林坊角上那个凌郎中那儿,你猜怎么着?人家一听一看,说是啥子‘肺痈’!几剂药下去,嘿!热退了,咳止了,现在都能下地走了!”
“真的假的?济世堂的老先生都能断错?”
“那还有假?陈婆婆一家见人就夸凌郎中是活神仙!说是用了啥纸筒子贴在背上听,就知道肺里的事儿!”
人们议论纷纷,惊叹于凌云的精准诊断和神奇疗效,更津津乐道于他与济世堂诊断的截然不同以及最终结果的验证。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凌云的形象在市民心中陡然拔高,蒙上了一层“神医”的光环。他的成功,不仅在于治愈了一个病人,更在于他挑战了某种权威,并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其方法的正确性,这更具话题性,也更令人信服。
此案例的特点与之前轰动一时的脚夫外伤缝合案截然不同。缝合皮肉,虽惊世骇俗,直观震撼,但在许多人看来,更像是一种精妙的“手艺”,一种外治之术。而此次的“肺痈”案例,则是纯粹的内科疑难病,涉及的是看不见摸不清的内脏功能失调和复杂的病因病机。这更能体现一位医者深厚的理论功底、缜密的辩证思维和精准的用药能力。凌云不仅展示了“能治”,更展示了“何以能治”的逻辑和智慧,这使其医名超越了“奇技淫巧”的层面,真正进入了“医术高明”的范畴。
街坊热议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无论是市集摊贩、过往行人,还是茶馆里的闲客、屋檐下纳凉的老者,“凌郎中”和“肺痈”成了最热门的话题。各种版本的传说在口耳相传中不断丰富和夸张:
“啧啧,听说没?凌郎中连肺里的痰是稀是稠、是热是寒,用那个纸筒子一听就能知道!比神仙还灵!”
“‘济世堂’断错了症,差点害了人命!凌郎中几剂药就扳回来了!这才是真本事!”
“那纸筒听音的法子,神乎其神!怕是华佗扁鹊传下来的秘法吧?”
这些议论,虽然带有夸张成分,但核心都指向一点:显示出凌云诊断思维的独到和精准,以及他敢于突破常规、运用新方法的创新精神。他的形象,从一个“会缝皮的乡下郎中”迅速升格为“善断内伤杂症的神医”。
而在医摊内部,李文轩正进行着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他伏案疾书,将此次肺炎病例从初诊到痊愈的全过程,整理成一份极其详尽的病案。这份病案远超寻常医案的简略,它详细记录了:
* 初诊情况:家属代诉、凌云望闻问切的发现、与济世堂诊断的对比。
* 症状演变:每日的热势、咳嗽、痰液(色、质、量、味)、胸痛、神志、饮食、二便等细微变化。
* 体征变化:特别是每次听诊发现的啰音范围、性质、呼吸音强弱的变化,这是前所未有的客观记录。
* 方药调整:初诊方,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复诊调整方,减少清热药,增加养阴药的组成、剂量、煎服法,以及每次调整的依据。
* 病机分析:凌云对疾病传变的动态分析。通过这次系统的整理,李文轩深刻认识到,凌云的 “探听肺音”法虽然工具简陋,但其背后蕴含的“寻求客观体征”的理念,以及辩证用药时对病机演变的精准把握和方药随之灵活化裁的思路,价值连城。这不仅是治好一个病人的经验,更是一套可以复制、可以传承的医学方法论。他的记录工作,正在将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从感性的个案提升为理性的、可资借鉴的知识体系。
忙碌的诊疗间隙,凌云也会与李文轩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省。一日傍晚,病人散去,两人对坐饮茶,凌云望着窗外渐沉的落日,若有所思地说:
“文轩,此案说明,诊病断疾,不可拘泥于表象。咳嗽一症,病因多端。若见咳即断‘风寒’,如同盲人摸象,极易误诊。需详察细微,如痰之色质气味、呼吸之音、胸痛之位、热势之型,探究病本所在,方能不惑。”
他拿起桌上那个已经有些褶皱的桑皮纸筒,轻轻摩挲着:“这 ‘听音’之法虽简,仅一纸卷而成,却可获重要体征,窥探体内之变,补脉诊之不足。然此物终究粗陋,传音易受干扰,亦不能久用。未来或可改进此器,选用更佳材质,设计更合理形状,使其更便探查,或能听得更真、更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