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是最公正的雕刻家,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对于顾言琛和沈清玥而言,步入四十五岁后的人生,少了几分年轻时的锐气与急切,多了几分沉淀后的从容与通透。这种转变,在他们共同面对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事业瓶颈期,显得尤为清晰。
事情的起因,是顾言琛筹备三年的导演处女作——《回响》。
这部电影倾注了他太多心血。剧本是他亲自参与打磨的,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记忆与和解的深刻故事,风格沉静内敛,与他作为演员时擅长的商业大片截然不同。他推掉了整整一年的表演邀约,全身心投入前期筹备,从选角到勘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渴望通过这部作品,完成从“演员顾言琛”到“导演顾言琛”的蜕变,向外界也向自己证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会演戏的明星。
然而,电影在立项之初就遇到了阻力。投资方看好他作为演员的号召力,却对他选择这样一个“不商业”的题材表示担忧,希望他能加入更多市场喜欢的元素,或者干脆由他自己出演男主角,以确保票房。
“言琛,不是我们不信任你,”一位合作多年的资深制片人语重心长,“但导演这条路不好走。你这个本子太文艺了,叫好不叫座的风险太大。你要是肯自己演,我们立刻追加投资,宣发资源翻倍。”
类似的建议,顾言琛在那段时间里听了太多。他理解投资方的顾虑,市场的残酷他比谁都清楚。但这一次,他不想妥协。他渴望的是纯粹的创作表达,而不是又一个计算着投入产出的商品。
压力像无形的蛛网,层层叠叠地笼罩下来。他变得沉默,书房里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烟灰缸里的烟蒂也多了起来。虽然他在家人面前依旧维持着平静,但沈清玥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凝重,以及偶尔走神时,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自我怀疑。
这天晚上,孩子们都睡下了。家里一片静谧,只有客厅角落留着一盏落地灯,散发着暖黄的光晕。沈清玥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走进书房,看到顾言琛正站在窗前,背影挺拔却透着一丝难言的疲惫。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而他,仿佛与那片喧嚣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
她将牛奶放在书桌上,走到他身边,没有立刻说话,只是轻轻握住了他垂在身侧的手。他的手心有些凉。
“还在想投资的事?”她轻声问。
顾言琛回过神,反手握住她的,力道有些重。他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罕见的迷茫:“清玥,我是不是太固执了?也许他们说得对,我应该选择一个更稳妥的方式迈出第一步。”
若是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以顾言琛的心性,他或许会毫不犹豫地坚持己见,用绝对的自信去对抗所有质疑。但到了这个年纪,他反而开始审慎地反思自己。这不是退缩,而是一种对他人、对项目、对跟随他的团队负责任的考量。
沈清玥没有直接回答,她拉着他走到沙发边坐下,将牛奶递到他手里。
“记得我转型做制片人,筹备第一个项目的时候吗?”她看着他,目光温柔而沉静,“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一个当红女演员,不好好拍戏,非要跑去幕后碰得头破血流。拉投资,找团队,磕剧本,哪一个环节不是困难重重?我也有过无数个自我怀疑的夜晚。”
顾言琛记得。那时他看着她四处碰壁,心疼却无法代替,只能在她疲惫归来时,给她一个无声的拥抱。
“后来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问,虽然他知道答案,但此刻听她亲口说出来,意义不同。
沈清玥笑了笑,那笑容里有岁月的痕迹,更有历练后的光华:“因为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做这件事,最核心的诉求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那路径有很多条。但如果是为了表达某个故事,传递某种信念,那么,过程的艰难就是必经之路。关键在于,你能否承受表达之后可能面临的任何结果,包括失败。”
她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向他:“言琛,你拍《回响》,是为了向谁证明‘顾言琛也能当导演’,还是因为你内心深处,真的有非说不可的话,非讲不可的故事?”
一针见血。
顾言琛愣住了,握着温热的牛奶杯,感受着那股暖意从掌心蔓延至心间。他陷入沉思。是啊,他最初的冲动,是源于对这个故事本身的热爱,是被剧本里那种历经千帆后与自我和解的主题深深打动。是什么时候开始,外界的目光和评价,悄悄混入了他的创作初衷,变成了需要去“证明”的负担?
看着他陷入思考,沈清玥继续柔声道:“我们这个年纪,或许已经失去了年轻时那种‘舍我其谁’的莽撞,但我们拥有了更宝贵的东西——选择的智慧和承担的勇气。你可以选择向市场妥协,用你最熟悉、最安全的方式取得成功,这无可厚非;你也可以选择坚持自我,哪怕前路未知,但求问心无愧。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你内心深处,更看重哪一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交汇时我们并肩前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星光交汇时我们并肩前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