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如此。宁瑜蘸墨试笔,更重要的是对的理解。画者,化也。化天地万物于心,又化心中意象于纸。若只求形似,便是舍本逐末。
他信手在宣纸上画下一枝寒梅。没有繁复的技法,只是简单的几笔,梅枝的瘦硬、梅花的清冷却跃然纸上,仿佛能闻到暗香浮动。
陈老看得目瞪口呆:这、这怎么可能?同样的笔墨,为何先生能画出如此神韵?
宁瑜放下笔:因为我不是在梅,而是在梅。将心中所感的梅之精神,通过笔墨显化出来。这需要放下对技巧的执着,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就在这时,赵丹青派人送来请柬,邀请宁瑜和陈老前往彩墨轩参观他的新作。
二人来到彩墨轩,但见厅内金碧辉煌,四壁挂满金彩斑斓的画作。赵丹青得意地展示他的最新作品——一幅用珍珠粉、金箔、宝石碎末绘制的《瑶台仙会图》。
如何?赵丹青志得意满,这金光可是用夜光粉调制,入夜后如同仙境!
宁瑜凝神观画,却见画上灵气混乱,各种贵重材料的能量相互冲突,虽然炫目,却让人心绪不宁。更奇怪的是,画中仙人的表情呆板,全然没有逍遥自在的神韵。
赵公子可曾想过,宁瑜缓缓道,为何用了如此多名贵材料,画中人物反而失了神采?
赵丹青一愣:你什么意思?
因为你的心思全在如何炫技,如何堆砌材料上,反而忘了画中最重要的是。失神之画,纵有金玉为饰,也不过是具空壳。
胡说八道!赵丹青恼羞成怒,三日后品画会上见真章!
当夜,宁瑜请陈老带他参观墨香县的古迹。他们来到城外的笔架山,传说这里是书圣王羲之曾经悟道之处。山腰有座古亭,亭中石碑上刻着意在笔先四个大字,已然斑驳。
宁瑜抚摸着石碑,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千年文脉: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诚不我欺。
他仰望星空,忽然心有所感:陈老可知,为何水墨画能千年不衰?
请先生指教。
因为水墨最接近。黑为阴,白为阳,水墨交融,便是阴阳和合。浓淡干湿,虚实疏密,无不是天地至理的显现。而金彩重色,虽然悦目,却容易让人沉迷于表象,忘了本质。
陈老恍然大悟:所以不是不能用色,而是要明白用色的道理?
正是。宁瑜点头,青绿山水之所以能成经典,是因为画家将色彩融入笔墨气韵之中,而非让色彩凌驾于气韵之上。
次日,宁瑜在松雪斋开设画理讲座,不仅老一辈画师悉数到场,连不少年轻画师也偷偷前来聆听。
宁瑜从谢赫六法经营位置骨法用笔随类赋彩。他不仅讲解画理,更现场示范如何通过简单的笔墨表现复杂的意境。
看这远山,宁瑜笔锋轻转,一抹淡墨在纸上化开,不必细描山形,意到即可。观者自能心领神会。
他又画流水,几笔曲折的线条,竟让人仿佛听到潺潺水声。
妙啊!一个年轻画师忍不住惊叹,原来水墨可以如此传神!
宁瑜放下笔,对众人道:诸位可还记得初学画时的心情?那时或许笔法稚嫩,但每下一笔都全神贯注,故而画中自有天真之气。如今技法纯熟,反而被技巧所困,失了本心。
画师们陷入沉思。确实,这些年他们太过追求技法创新、材料名贵,反而忘了绘画最初的快乐。
下阙:意到笔随
品画会当日,墨香县万人空巷。会场设在城中心的文星阁,不仅本地士绅悉数到场,连邻县的书画名家也前来观摩。
赵丹青早早来到会场,指挥弟子悬挂他的得意之作。最大的展位上,那幅《瑶台仙会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彩夺目,引来阵阵惊叹。
相比之下,松雪斋的展位显得朴素许多。陈老画师悬挂的都是传统水墨画,虽然笔精墨妙,在金光闪闪的《瑶台仙会图》旁,难免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看来胜负已分。有人小声议论。
是啊,赵公子的画如此华美,松雪斋的水墨未免太素了。
赵丹青听到议论,脸上得意之色更浓。
就在这时,宁瑜捧着一卷画轴缓步走入会场。他依旧是一袭青衫,神色从容。
宁先生来了!陈老连忙迎上,您的画......
宁瑜微笑:稍安勿躁。
品画会正式开始,各地名士轮流品评。赵丹青的《瑶台仙会图》果然获得不少赞誉,特别是那些炫目的金彩效果,让见多识广的评委也啧啧称奇。
轮到点评松雪斋的作品时,评委们虽然肯定其笔墨功力,但总觉得在气势上输了一筹。
陈老的山水固然精妙,但比起赵公子的金彩画,未免太过传统了。一位评委直言。
赵丹青闻言,挑衅地看向宁瑜:宁先生,您的画作呢?莫非不敢拿出来示人?
全场目光聚焦在宁瑜身上。
宁瑜不慌不忙,走到会场中央,缓缓展开手中的画轴。
出乎所有人意料,画上竟然一片空白,只有右上角题着四个小字:空谷足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民间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民间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