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隐约觉得,这老者或许便是破除此地迷障的关键。
中阙:心垢之源
宁瑜并未离开,每日都到这“吃茶”寮坐一坐,喝一碗那苦涩的粗茶,与老者闲谈几句。老者自称“老茶树”,话不多,但每每开口,皆朴实无华,直指本心,让宁瑜对“茶”与“禅”有了更深的体悟。
从老茶树断断续续的讲述和镇民零星的议论中,宁瑜逐渐拼凑出云腴川的过往与现状。
原来,云腴川自古产茶,茶农依循古法,顺天应时,所产茶叶虽无炫目之名,却内蕴山川灵秀,饮之能安神静气。历代皆有真正懂茶爱茶之人,于此结庐隐居,品茗论道,追求的是茶与心的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那时的云腴川,茶香是真香,茶味是真味。
然而,约二十年前,一位名叫无垢的年轻人来到此地。他天资聪颖,于茶道上确有独到见解,但心性却趋于偏执。他不满足于茶的自然本性,认为可以通过人为的“术”与“法”,强行提升茶的“境界”,甚至让茶成为助人“悟道”的捷径。
他不知从何处得了一本残缺的上古秘卷《茗韵驭心录》,其中记载了以特殊功法催发茶性、并以茶为引影响他人心神的邪异法门。无垢如获至宝,结合自身所学,创立了“妙韵阁”。他以秘法培育茶树,以“无念心火”(实则是掺杂了自身执念与精神力的邪火)焙茶,更在泡茶时融入蛊惑心神的“禅音”,使得妙韵阁出产的茶叶,带有一种强烈而独特的“韵”,能让人初饮时感觉灵台清明,思绪活跃,实则心神已被其无形中影响,逐渐对其产生依赖与崇拜。
无垢自称“无垢先生”,宣扬唯有饮他之茶,方能得茶道真谛,识人生至味。他利用《茗韵驭心录》中的法门,潜移默化地操控着镇上有影响力的士绅与茶商,又通过他们,将这种风气扩散至整个云腴川。久而久之,云腴川的茶道,变成了“妙韵阁”的茶道,人们追求的,不再是茶本身,而是那种被强行赋予的、虚假的“悟道”体验。
老茶树,便是当年少数坚持古法、反对无垢的茶人之一。他曾是无垢的师兄,两人一同师从上一代茶道名家。但他看出无垢心术不正,所行之法背离茶道本源,多次劝阻无效后,便自行离开,在此开了这间“吃茶”寮,只卖最本真的粗茶,以此默默坚守着茶之初心。然而,在妙韵阁席卷一切的风潮下,他的坚持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茶寮日渐冷清。
“茶,本是天地灵物,吸日月精华,纳山川雨露而成。”老茶树望着炉火,缓缓道,“其性清,其味淡,能涤尘虑,能静烦心。此乃自然之道。强行以人心干涉,以术法催逼,看似提升了茶,实则玷污了茶,更迷乱了人心。无垢他……追求的已非茶道,而是掌控人心的权柄,他自身,早已被那名相与力量所化的‘心垢’蒙蔽了。”
宁瑜点头赞同。这云腴川之“病”,在于舍本逐末,迷失在人为制造的“茶韵”与“茶道”名相之中,失去了与茶叶本身、与自然本心的连接。无垢先生以“茶”为牢,禁锢了此地生灵的精神自由。
要破此局,需先破其“韵”,显其“真”。让世人重新品尝到茶叶本真的滋味,体会到品茗时那份无需外求的安然与自在。
这一日,妙韵阁突然传出消息,无垢先生将于三日后,在阁内举办“无遮茶会”,广邀天下爱茶之人,品鉴其新近悟得的“无上妙茶”——“心莲澄观”。声称此茶能照见本心,堪破虚妄,是茶道至高境界的体现。
消息一出,云腴川乃至周边地域为之轰动,无数人蜂拥而至,欲求一睹盛况,品尝仙茗。
宁瑜心知,这或许是一个契机。无垢欲借此茶会,将其声名推至顶峰,彻底奠定其在茶道界的“至尊”地位。同样,这也是一个当众揭示其茶道虚妄、唤醒沉迷之人的机会。
他对老茶树道:“老丈,三日后茶会,我等也去凑个热闹如何?”
老茶树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最终化为一声叹息,点了点头:“是该做个了断了。”
下阙:真味涤尘
三日后,妙韵阁前人山人海,被邀请的各方名流、茶道高手,以及无数闻讯而来的民众,将偌大的庭院挤得水泄不通。庭院中央,搭起一座高台,以白玉为栏,铺着锦缎。无垢先生一身月白道袍,纤尘不染,面容俊朗,眼神深邃平和,盘坐于蒲团之上,确有几分超凡脱俗的气象。他面前摆放着一套精美绝伦的琉璃茶具,身旁香炉青烟袅袅,有弟子在一旁抚琴,营造出极致的禅意氛围。
宁瑜与老茶树挤在人群边缘,毫不起眼。
时辰一到,无垢先生睁开双眼,目光扫过台下众人,声音清越,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与蛊惑之力:“诸位道友,今日贫道以此‘心莲澄观’,与诸位共参茶禅一味之真谛。此茶非同小可,能映照心性,洗涤灵台,非心诚志坚者,恐难承受其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民间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民间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