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虎头鞋挂饰太可爱了!一个年轻女孩赞叹道,既有传统韵味,又很时尚。
初战告捷后,他们开始尝试其他民艺的创新。
年画传承人想出了把传统年画印在T恤、帆布包上的主意;泥塑艺人开始制作小型的卡通泥塑;剪纸艺人则尝试用剪纸装饰现代家居。
我们要让民艺从墙上走下来,走进生活。晓梅兴奋地说。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很多老艺人不懂现代设计,而年轻设计师又不了解传统技艺的精髓。
这个剪纸的线条太生硬了,老剪纸艺人批评年轻设计师的作品,剪纸讲究的是和。
可是太传统了年轻人不喜欢啊。年轻设计师很委屈。
就在这时,宁瑜和阿翎发挥了关键作用。阿翎能够感知每件工艺品中蕴含的情感,而宁瑜则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他们成了沟通新老两代的桥梁。
鲤跃龙门的剪纸,阿翎对年轻设计师说,每一刀都包含着对学子的祝福。你要理解这份心意,而不是简单复制图案。
这个泥塑的,宁瑜对老艺人说,可以保留传统的制作工艺,但在表情和姿态上可以更活泼一些。
在这种新老合作下,一批既保持传统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民艺新品诞生了。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新品在市场上大获成功。
我从来没想到,老手艺还能这么受欢迎!赵干事看着销售数据,难以置信。
民艺之魂再次显现,这次它的形象更加凝实,周身散发着温暖的光芒:你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记住,民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创新的根基是传承。
在民艺之魂的祝福下,所有参与创新传承的工艺品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那些虎头鞋挂饰在月光下会发出柔和的光芒,年画T恤上的图案会随着穿着者的心情微微变化,泥塑摆件则会在无人时轻轻摇摆,仿佛在跳舞。
这是民艺之魂在为新生命喝彩。阿翎欣喜地说。
下阙:薪火相传
民艺创新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在政府的支持下,潍坊民艺创新中心正式成立,杨奶奶被聘为终身艺术指导。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保护老手艺,更是要激活其中的文化基因。杨奶奶在中心成立大会上说。
创新中心成了一个新老艺人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八十岁的老剪纸艺人手把手教年轻人传统刀法,而二十岁的美院学生则向老艺人讲解现代设计理念。
最让人感动的是杨奶奶和晓梅的祖孙合作。晓梅把在学校学到的色彩学、构图法应用到虎头鞋的设计中,开发出了十二生肖系列、二十四节气系列等新产品。
奶奶,您看这个系列的虎头鞋,晓梅兴奋地展示设计图,我用嫩绿色做底色,绣上迎春花,既保留了辟邪的功能,又有了季节的美感。
杨奶奶戴着老花镜仔细端详,连连点头:好,好!老树发新芽,老手艺也该有新样子。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创新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走出了国门。在一次国际文化交流展上,杨奶奶的虎头鞋系列引起了轰动。
太神奇了!一位法国设计师赞叹,这些工艺品既传统又现代,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性。
订单从世界各地飞来,老街上重新响起了织布声、剪纸声、泥塑的敲打声。更可喜的是,很多年轻人看到民艺的市场前景,主动回来学习老手艺。
我以前觉得这些老手艺土,一个回乡学艺的年轻人说,现在才发现,这里面都是智慧。
但是,杨奶奶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她坚持要在创新中保持传统的精髓。
虎头鞋的针法不能改,她严肃地告诉学员,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针一线都有讲究。
年画的套色顺序不能乱,年画传承人强调,乱了就没有那个味儿了。
在创新中心,新老艺人达成了一个共识:形式可以创新,但技艺的精髓必须传承;产品可以多样化,但文化的内核不能丢。
为了更好地系统传承,创新中心开始编写《民艺技艺传承教材》。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而是新老艺人智慧的结晶——既有传统的技艺口诀,又有现代的解析说明;既有老艺人的经验之谈,又有年轻人的创新思路。
这本教材要让五十年前的老艺人看得懂,也要让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学得会。晓梅在编写时说。
教材出版后,立即成为了民艺学习者的宝典。更令人惊喜的是,教材中的技艺在民艺之魂的祝福下,仿佛具有了生命。学习者反映,按照教材学习时,常常会产生的感觉。
就好像有老师在耳边亲自指导一样。一个远程学员在感谢信中写道。
如今,走进改造后的杨家埠老街,可以看到这样欣欣向荣的景象:老艺人在传统作坊里示范古法,年轻人在创新工作室里进行设计;店铺里,既有原汁原味的传统民艺,也有时尚新颖的创新产品。
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购买工艺品,还可以体验制作过程。孩子们在父母的带领下学习简单的剪纸,情侣们一起动手制作泥塑,老人们在年画作坊里回忆往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民间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民间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