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动用权力,罢免或者调离李致贤?理由呢?李致贤目前并无明显过错,反而因“体察民情”在民间和部分清流中博得了一些名声。强行罢免,势必引起皇帝猜疑和朝野非议,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将更多目光吸引到李致贤和他所调查的事情上来。
那么,就像对付陈望一样,让李致贤“意外”消失?
这个念头极具诱惑力。只要李致贤一死,调查自然中断,所有的威胁都将暂时解除。但是……李致贤毕竟是中枢令,朝廷正三品大员,不同于陈望那种无足轻重的退役老吏。谋杀朝廷重臣,风险太大,一旦败露,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李致贤似乎也有所防备,身边亲随护卫力量不弱,尤其是在陈望死后,想必会更加警惕。
思忖再三,张世荣提起笔,蘸饱了墨。他决定双管齐下。
第一封信,是写给他安插在都察院的心腹御史。内容是指示他们,寻找时机,弹劾李致贤“查案不力,进展迟缓,空耗国帑”,以及“结交三教九流,行为有失官体”,试图从舆论和官规上对李致贤施加压力,干扰其调查。
第二封信,则是写给他暗中蓄养的一批见不得光的“清道夫”的头目。措辞隐晦,但意思明确:严密监视李致贤的一切动向,尤其是他离开衙门后的行踪。寻找机会,制造“合理”的意外,或者……若有必要,在确保万无一失、绝不牵连自身的前提下,可以让其“因公殉职”。信中特别强调,李致贤身边可能有高手护卫,行动务必谨慎,没有绝对把握,宁可放弃,不可打草惊蛇。
写完两封信,用火漆密封好,唤来绝对忠诚的管家,低声吩咐其立刻送出去。
做完这一切,张世荣靠在宽大的太师椅背上,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但眉宇间的阴郁并未散去。
他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李致贤就像一把已经出鞘的利剑,不将其彻底折断或收回鞘中,终究会伤到自己。而那个藏身暗处的茂儿爷,更是一颗不知道何时会爆炸的惊雷。
“李致贤……茂儿爷……”他反复咀嚼着这两个名字,眼中寒光闪烁,“不管你们是谁,想掀翻这艘船,都得先问问老夫同不同意!”
他必须掌握主动权。光是被动防御是不够的。或许……应该想办法,将水搅得更浑?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升起。李致贤不是在查玉佩吗?第二鸿那个老狐狸,手里曾经有过一枚,如今丢了,想必也心急如焚吧?是不是……该再去“关心”一下这位皇商,看看他那里,是否还能榨出点有用的东西?或者,利用他,给李致贤制造点麻烦?
还有旧城区……那里是茂儿爷的巢穴,也是李致贤调查的重点。是不是该派些更得力的人手,不惜代价,潜入旧城区,就算抓不到茂儿爷,也要弄清楚他到底在干什么,他的根基到底在哪里?
张世荣的脑子飞速运转着,一条条毒计在脑海中成形。他就像一只感受到威胁的蜘蛛,开始疯狂地修补和加固他那张遍布朝野的巨网,并准备向敢于触碰这张网的猎物,喷射出致命的毒液。
然而,就在他全神贯注于如何对付李致贤和茂儿爷时,他并未察觉到,或者说,他下意识地忽略了另一个潜在的、或许更具决定性的因素——那位深居宫禁,态度一直暧昧不明的皇帝陛下。
皇帝对李致贤的调查,究竟知晓多少?他又持何种态度?
张世荣不知道,也不愿去深想。他只相信手中的权力和那些见不得光的手段。
夜色更深,张府书房的灯火,直至天明也未熄灭。一场针对李致贤的暗流,伴随着这位权臣的心慌意乱,正悄然成型,并即将以更猛烈的方式,扑向那位已然踏上荒冢坡的中枢令。
而这场围绕着玉佩与龙孙的博弈,也因为张世荣的悍然介入,变得更加凶险,更加扑朔迷离。
喜欢白衣盗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衣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