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归巢”的指令如同毒蛇吐信,在加密频道中一闪而逝。威尼斯夜幕下的水域,瞬间从浪漫的诗意舞台转变为危机四伏的战场。那艘伪装成杂货船的“夜莺”,如同漂浮的幽灵,其释放的水下探测器正悄然逼近船坞古老而脆弱的水下木质支撑结构。
陆衍带领的“渔夫”小组,如同融入水色的墨滴,早已在目标区域布防。他们装备着非致命的擒拿与干扰设备,旨在无声控制,避免引发恐慌或伤及无辜。当那个形似小型鱼雷的探测器闪烁着微弱的定位光,如同被血腥味吸引的鲨鱼般靠近一根关键承重柱时,两名“渔夫”如同水鬼般从其侧后方悄然浮现。
一人迅捷地用特制的磁性吸附装置锁定了探测器的推进器,另一人则用高频干扰器瞬间瘫痪了其控制系统与信号传输。整个过程在浑浊的水下完成,没有剧烈的搏斗,没有爆炸的火光,只有几声沉闷的金属碰撞声和短暂闪烁的电火花,随即一切归于沉寂,仿佛什么也未曾发生。探测器像一条失去生命的怪鱼,被“渔夫”们迅速拖离,沉入更深的、预先准备好的隔离网中。
几乎在同一时刻,江辰远程切断了“夜莺”货船与外界的所有通讯连接,并向其导航系统注入了一段伪造的“机械故障”指令。货船在原地迟钝地转了几圈,最终像无头苍蝇一样,慢吞吞地朝着与船坞相反的方向漂去,很快消失在错综复杂的水道迷宫中。船上的操作员或许还在困惑于突如其来的“故障”,却不知其恶行已然败露,且未留下任何可供追踪的明显痕迹。
船坞内部,《废墟上的星图》依旧在寂静中盛大绽放。银河般的线条在墙面与水面安然流淌,低沉的环境音景与威尼斯夜晚的天籁和谐共鸣。最后几位沉浸其中的观众,带着满足与震撼,依依不舍地离去,全然不知就在片刻之前,一场足以摧毁这一切的危机已被悄然化解于无形。
在临时住所内,林晚星紧盯着监视器屏幕,直到确认船坞内一切如常,观众安全离开,才缓缓松开了紧握的拳头,掌心已被指甲硌出深深的印痕。加密耳机里传来江辰平静的汇报:“威胁已清除。‘夜莺’迷失。现场安全。”
没有欢呼,没有庆祝,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与后怕。她知道,这不是结束。“影”的第一次攻击被挫败,但他绝不会就此罢休。威尼斯的舞台,对他而言,价值巨大,他必然还藏有后手。
“他接下来会怎么做?”林晚星轻声问,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根据行为模型分析,”江辰的声音依旧冷静,如同在解读一段代码,“在物理破坏失败后,他有高达78.3%的概率,会转向他更擅长的领域——舆论与理念的攻击。罗什,是他现成的武器。双年展的论坛和媒体,是完美的发射台。”
果然,仿佛是为了印证江辰的预测,第二天清晨,威尼斯的各大艺术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开始出现一些经过精心炮制的、关于昨晚船坞展览的“深度评论”。这些文章不再纠缠于技术与否,而是巧妙地转换了角度。
它们首先“高度赞扬”了林晚星所创造场域的“感官震撼力”与“技术完成度”,承认其作为一种“体验”是成功的。但随即话锋一转,引用了罗什在某个早餐会上的“忧思”——“当艺术过度追求沉浸式的、包裹性的感官刺激时,它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观者独立思考和保持批判性距离的空间?这种近乎‘催眠’的体验,是否是一种新的、更精致的‘艺术极权主义’?我们是否在科技的辅助下,正亲手为自己打造着美丽的囚笼?”
这套说辞极其狡猾。它不否认林晚星作品的力量,反而承认其强大,然后将其扭曲为一种“危险的诱惑”,一种可能消解个体独立性的“软性控制”。这正好击中了部分知识分子和评论家内心深处对技术力量的隐忧,以及对自身批判立场可能被消融的恐惧。
舆论的风向开始发生微妙的偏转。一些原本持中立或赞赏态度的评论人,开始重新审视林晚星的作品,笔下流露出更多的犹豫和审视。网络上也开始出现一些跟风的讨论,将《废墟上的星图》与消费主义景观、娱乐工业的沉浸式体验相提并论,质疑其革命性背后是否隐藏着另一种形式的顺从。
这种攻击,比直接的诋毁更难以应对。它如同沾着蜜糖的毒针,让你无法简单驳斥,因为它部分承认了你的“成功”,却从根本上质疑了你成功的“意义”。
林晚星看着这些评论,感到一种无力感。她可以创造震撼人心的场域,却难以控制他人解读这个场域的方式。就在这时,埃琳娜·科斯塔找到了她。
这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目光锐利,语气坚定:“林,不要被他们带偏节奏。他们恐惧的,恰恰是你所创造的力量——那种直接撼动灵魂、绕过陈词滥调的能力。回应他们,但不是用语言去辩论,用更强大的作品本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予你星光万丈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予你星光万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