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的风波,如同一块投入咸阳宫这潭深水的石头,表面的涟漪虽已渐渐平息,但水底的暗流却愈发汹涌。郑国背着“戴罪立功”的包袱,带着一身尘土和嬴政那冰冷的警告,返回了渭北的工地,重新投入到他为之耗尽心血的水利工程中。渠道的夯土声、开凿声依旧,仿佛那场惊心动魄的御前生死辩从未发生过。
然而,咸阳宫内的气氛,却与工地上那种相对纯粹的劳作氛围截然不同。郑国事件,像一根尖锐的探针,刺破了帝国肌体下某些潜藏的矛盾与隐患。嬴政,这位嗅觉敏锐的帝王,非但没有因为成功处理了郑国而放松,反而因此更加警惕。他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宗室元老们那压抑的不满,以及朝堂之上本土与客卿之间那道若隐若现的裂痕。
更重要的是,郑国“疲秦计”的暴露,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即将展开的、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面前,秦国内部的稳固与高效,是何等的重要!一个间谍,尚且能通过一项工程对国力产生如此潜在的巨大影响,若内部法令不彰,吏治不清,赏罚不明,度量混乱,又如何能支撑起那吞并六国的宏图伟业?
“欲外吞六国,必先内固根本!”这个念头,在嬴政脑海中愈发清晰、坚定。他不能再容忍任何形式的内耗与低效,他需要将整个秦国,从上到下,打造成一部零件精良、润滑充分、指令传递毫无迟滞的战争机器!
数日后,一场范围更小、但级别更高的朝议,在咸阳宫一间更为隐秘、气氛也更加凝重的偏殿内举行。与会者除了嬴政,仅有李斯、尉缭(尽管他已心生去意,但表面仍需参与)、王翦、蒙武等军方重臣,以及廷尉、治粟内史等核心政务官员。渭阳君等宗室元老虽未完全被排除在外,但显然已非决策核心圈层。这种人员安排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信号。
嬴政端坐于主位,没有多余的寒暄,开门见山,声音如同经过冰水淬炼的钢铁,冷硬而充满力量:
“诸卿,郑国之事,想必都已知晓。”他开门见山,提及此事,殿内气氛瞬间一紧。“韩国蕞尔小邦,竟敢以如此拙劣之计,图谋疲我大秦!此非仅郑国一人之罪,更是六国昏乱,嫉我强盛之明证!”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重臣,眼神锐利如鹰隼。
“然,此事亦给朕,给大秦,敲响了警钟!”嬴政的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六国昏乱,天下一统,此其时也! 朕,东出函谷,扫平天下之心,已如离弦之箭,势不可挡!”
这番话让在场的军方将领,尤其是王翦、蒙恬等人,眼中顿时精光闪烁,充满了期待与战意。
“但是!”嬴政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凝重,“然欲外吞六国,必先内固根本! 若我大秦自身非铁板一块,法令不畅,赏罚不明,吏治不清,度量混乱……则纵有百万雄师,亦如沙上筑塔,倾覆只在旦夕之间!郑国一事,便是前车之鉴!”
他猛地站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幅秦国疆域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咸阳的位置,然后缓缓划过整个秦国疆土,声音如同战鼓,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自即日起,举国上下,需如臂使指,法令归一! 朕要这秦国之内,再无杂音,唯有朕之诏令!再无懈怠,唯有高效运转!再无舞弊,唯有绝对公平!此,乃东出之战,必胜之基石!”
他转过身,目光如同两道凝聚的探照光,最终定格在了李斯身上。
“李斯!”
“臣在!”李斯立刻出列,躬身应道。他知道,重头戏来了。陛下这是要将内部整顿的重任,交到他的手上。这既是无上的信任,也是巨大的考验,更是他将法家理念彻底付诸实践的绝佳舞台!
“朕命你,总揽此事!”嬴政的声音带着绝对的权威,“依据《秦律》之精髓,参酌《韩非子》之要义,会同相关府署,即刻着手,进一步细化并颁布一系列强化内部控制、确保法令畅通之新政令!务必要快,要准,要狠!要使朕之意旨,如同血脉,流通帝国之四肢百骸,无有阻碍!”
“臣,领旨!”李斯深深一拜,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发颤。他感受到的不仅是权力,更是一种开创制度的巨大历史机遇。“臣必当竭尽所能,使我大秦法令,严明如一,畅通无阻!”
“好!”嬴政回到座位,开始具体部署,他显然早已深思熟虑,“新政之要,首在四端,李斯你记下了!”
“臣恭聆圣谕!”
“其一,严查军功授爵!”嬴政首先指向了秦国立国的根本——军功爵制度,“此制,乃我大秦锐士悍不畏死之源泉!然,树大有枯枝!朕听闻,军中偶有冒功、顶功、舞弊之情事!此风绝不可长!必须彻查严惩,无论涉及何人,绝不姑息!要确保每一级爵位,每一份赏赐,都绝对公平,都真正落到斩将搴旗的勇士头上!要让所有将士都明白,在秦国,军功,不容玷污!此乃激励士气、保证战力之根本!” 这一条,直指军队核心,既是为了公平,更是为了确保战争机器的绝对效率和忠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下一帝秦始皇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