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目光又转向一直沉默的赵高:“赵高。”
赵高立刻趋前一步,躬身几乎成了九十度:“奴婢在。” 他的声音尖细而恭顺。
“朕知你精通律法,亦擅书法篆刻。此事,你也参与其中,以供咨询。”
“奴婢遵旨!定当尽心竭力,辅助廷尉大人!” 赵高回答得又快又稳,头埋得更低了,但低垂的眼帘下,一丝精光一闪而逝。能参与到如此核心的文化工程中,意味着他更进一步地贴近了权力的核心,这对他而言,是求之不得的机会。
任务分配明确:**李斯负总责,胡毋敬提供学术支持,赵高作为精通书法和律法的实务派参与。**
领了皇命,李斯立刻行动起来。他在廷尉府或者某个指定的官署内,设立了一个临时的“文字改革办公室”。这个“办公室”肩负的,可是为整个中华文明打造未来两千年通用“字体包”的重任!
很快,各种写满六国文字的竹简、帛书、金石拓片,被源源不断地送到这里。齐国的文字秀丽飘逸,像翩翩君子;楚国的文字诡谲浪漫,充满巫风鬼气;燕国的文字古朴刚劲,带着北地的苍凉……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李斯、胡毋敬、赵高,以及他们召集来的几位文字学专家(可能还有如程邈这样擅长隶书的底层官吏被间接咨询),开始了紧张的研讨工作。
**李斯**是总设计师和最终拍板人。他站在政治家和实用主义的角度,提出了核心要求:“新字体,必须以我秦国原有文字为基础!此乃根本!” 这是政治正确,也是文化主导权的体现。“在此基础上,需取六国文字之长,去其繁复,省其笔画,务求结构匀称,笔画圆润,易于书写,更易于辨识和推广!”
**胡毋敬**则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学术顾问。他戴着老花镜(假设有),拿着放大镜(假设有),对着各种文字样本仔细比对,引经据典:“李大人请看,此字,齐楚之写法虽异,然其源流,皆出自殷周古文……若取秦篆之骨架,融以此字之部件,再简化此处弯折,似乎更为合理……” 他提供的是历史的纵深和学理的依据。
**赵高**则展现了他作为法律文书专家和书法高手的一面。他很少在源流上争论,更注重实际书写效果和效率。“太史令所言极是。然,下官以为,此笔画若再简化一分,于竹简上刻写,可省却不少功夫。尤其对于我等需要大量书写律法条文、官府档案之人,效率至关重要。” 他往往能提出一些非常务实的简化方案,并且亲自用笔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示范,其字迹工整秀丽,结构严谨,让李斯和胡毋敬都暗自点头。此人在书法和实务上,确实有过人之处。
三人(及团队)的合作,并非总是和谐。有时为了一个偏旁的取舍,一个笔画的曲直,都能争论半天。
胡毋敬可能倾向于保留更多的古意和象形特征,认为那才是文字的“魂”。
李斯则更强调统一、规范和美观,要符合帝国威仪。
赵高则时不时冒出一句:“若按此写法,每日抄录文书,恐要多费一个时辰……” 直指效率核心。
争论、试验、比较、筛选……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他们以秦国当时通行的大篆(又称籀文)为母本,这个母本本身就比西周的金文要规范一些。然后,像最高明的厨师一样,汲取六国文字这道“百家菜”中的精华——这个字取齐国的简洁,那个字采楚国的流畅,另一个字纳三晋的规整……
最终,经过无数次的头脑风暴和笔墨实践,一种全新的字体逐渐清晰起来:
它比大篆更加简化、规范,笔画粗细一致,圆劲均匀;结构上更加平衡对称,空间分布讲究;整体气质端庄雄伟,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秩序感和威严感。既保留了古文字的韵味,又极大方便了书写和识别。
李斯看着最终确定的字样样本,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将其命名为——**小篆**。
相对于之前笔画更为繁复、形体也未完全统一的“大篆”而言,这种新字体,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
字体创制成功了,但怎么推广?总不能靠嘴说吧?得有标准教材!
嬴政听取了李斯的汇报,对“小篆”的成果十分满意。他当即下令,由李斯、胡毋敬、赵高三人,分别编写一套标准字书,作为小篆的范本,颁行天下。
这可是名垂青史的好机会!三人自然是使出浑身解数。
**李斯**亲自操刀,撰写《**仓颉篇**》。他以传说中创造文字的始祖“仓颉”为名,既显正统,又寓含开创之意。其内容可能是四言韵文,便于记诵,选取常用字,用标准小篆书写,文字优美,结构堪称典范。这本书,无疑是范本中的核心和标杆。
**胡毋敬**撰写了《**博学篇**》。这位老学者,更注重文字的源流和知识的传播,其内容可能涉及更广泛的字形、字义,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同样用小篆精工书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下一帝秦始皇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