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同渭河的流水,悄无声息却又坚定地向前奔涌。转眼间,距离那道引起朝堂激辩、让李斯等人熬秃了头、让荀义这样的基层小吏跑断了腿、更让伏生那样的儒生痛心疾首乃至铤而走险的“书同文”诏令颁布,已经过去了数个春秋。
几年时间,对于一个刚刚完成惊天统一、正忙着消化吸收庞大疆域的帝国来说,不算长,但也足够让一些深刻的变革,如同春雨润物般,悄然显现出它的威力。
让我们把视线拉高,暂时离开伏生先生那藏有“文明火种”的夹壁墙,也暂且放下荀义吏员案头那堆积如山的竹简,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看这道无形诏令,究竟给这个庞大的帝国,带来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这一日,咸阳宫,嬴政的御书房(或处理政务的偏殿)。
与几年前相比,嬴政的神色似乎并没有变得轻松,帝王的忧患意识让他永远处于一种警惕和思考的状态。但此刻,他翻阅着来自各地郡县的报告时,眉宇间确实少了几分以往的凝滞,多了几分顺畅。
李斯正躬身站在下首,进行着例行的工作汇报。不过今天,他特意着重提到了文字统一的成效。
“陛下,”李斯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自‘书同文’诏令推行以来,虽初期各地颇有滞涩,然如今成效已显。来自陇西的军情急报、南海郡的户籍统计、辽东郡的物产清单、砀郡的司法案卷……皆以标准小篆书写,格式统一,字迹清晰。”
他拿起几份不同地区送来的竹简样本,呈给嬴政观看。“以往,各地文字异形,需专门通晓多国文字之译吏进行转译,不仅耗时费力,且易生歧义,贻误政事。如今,无论文书来自何方,宫中任一识文断字之郎官,皆可流畅阅读,无误读之虞。政令上传下达,其速胜过往昔数倍!”
嬴政接过竹简,目光扫过上面工整规范的小篆字体。来自南方的文书不再有鸟虫篆的诡谲难辨,来自东方的报告也摆脱了齐文的飘逸不定,来自北方的军情更无赵字的刚劲异体……所有的信息,都用同一种清晰、标准的符号呈现在他面前。
他仿佛看到,帝国的神经脉络,因为这种统一的“语言”,而变得更加通畅、敏锐。一道诏令从咸阳发出,通过驿传系统,可以毫无障碍地被最偏远郡县的小吏理解并执行;一份边郡的军情,也能准确无误地迅速传递到他的案头。
这种行政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是维系庞大帝国运转的命脉之一。
“善。”嬴政放下竹简,简单的一个字,却包含了相当的肯定。他知道,这道无形的“文化长城”,其重要性,确实不亚于北方正在修筑的那道砖石防线。
视线转向北方,那绵延起伏、正在被无数民夫血汗连接起来的万里长城工地上。
这里堪称帝国的一个缩影,人员构成复杂到了极点。有来自关中老秦的监工和精锐戍卒,有来自原赵地、燕地的石匠,有来自楚地的木材加工匠人,有来自齐地的工程设计人员(如果有的话),更有从帝国四面八方征发来的、数以十万计、口音各异、背景不同的民夫。
可以想象,在工程初期,这里的沟通会是何等的一团乱麻!
楚地的工匠用楚语夹杂着楚文字画的图纸,燕地的工头看得一头雾水;
齐地的计吏用齐国的度量衡和数字记录物料,负责接收的秦军军官差点拔剑相向;
征发来的民夫名册,如果还用各自故国的文字书写,光是点名核验身份,就能让负责登记的文吏直接崩溃。
但是,在“书同文”推行数年后的现在,情况已然大不相同。
在一处烽燧的修建工地上,一位来自楚地的年轻工匠,正对照着一份用标准小篆绘制的工程示意图(可能是刻在木板或丝帛上),与一位来自齐地的工师进行交流。
“工师请看,此处墙体厚度,图示标注为‘三尺二寸’,需用此等规格石料垒砌。”年轻工匠指着图纸上的小篆文字和数字说道。他的楚地口音还很浓重,但图纸上的字,对方一定能看懂。
齐地工师捋着胡须,仔细看着图纸,点头道:“嗯,石料已按《仓颉篇》所列规格编号备于丙区,汝可持此令符,按图索骥,前往提取。”他说着,也在一份领料单上用标准小篆写下了石料的编号和数量。
两人或许还需要用手比划辅助,或许需要重复确认一下对方的发音,但至少,他们有了一个绝对可靠的、不会产生歧义的沟通基础——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标准!
在庞大的后勤营地,堆积如山的粮草、工具、建材的清单和调配指令,全部使用小篆书写。来自不同地区的督运官、仓廪吏,不再需要为辨认对方那“天书”般的记录而头疼,一切都有章可循,有字可依。
甚至,在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民夫中,偶尔也能看到一些识字的人,围在一起,辨认着工地上张贴的、用标准小篆书写的劳役规章或奖惩告示。尽管他们口音各异,但告示上的字,对他们而言,意义是相同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下一帝秦始皇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