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幕与“升华”:
“所以,是时候了。”
孙厄辛的脸上再次浮现那种扭曲的、近乎神圣的表情,
“我选择了神经毒素,快速,安静,能保留他们最后安静的表情。我仔细清理了他们的内部,用香草和棉花填充,去除那些会产生腐败和欲望的脏器。”
“然后,我将他们与他们的‘父母’——我最完美的作品——一起,安置在餐桌旁。”
他的眼神迷离,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他精心布置的场景:“
看啊,永远微笑、永不违逆的父母,安静、纯净、不再变化的孩子……还有我为他们准备的,象征着永恒与标本化的‘食物’……”
“这才是家庭应有的,终极形态。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人性的弱点,达到了……艺术的升华。这是对那个充满混乱、背叛和不完美的现实世界,最有力的嘲讽。”
整个审讯过程,孙厄辛逻辑清晰,细节详尽,与警方掌握的所有物证完美吻合,形成了无可辩驳的证据闭环。
他的动机并非一时的激情或仇恨,而是源于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对控制和“僵化完美”的极端追求,是一种将活人视为可塑造物件的、彻底物化的扭曲世界观。
审讯结束,孙厄辛被带离。
陆珩和林静走出审讯室,脸色都异常沉重。
观察室的门也打开了,苏棠走了出来,脸上没有了往常的调侃,她长长地、深深地吐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胸腔里积压的污浊空气全部排出。
“真够压抑的。”
她轻声说,抬手揉了揉眉心,
“我需要点阳光和……糖分。”
她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一颗色彩鲜艳的水果硬糖,利落地剥开糖纸,塞进了嘴里。
陆珩站在她旁边,破天荒地没有对她这种“不严肃”的行为投以惯常的冷淡一瞥,或是进行内心吐槽。
他只是侧过头,静静地看了她一眼,看到她眼底同样未能完全消散的凝重,然后转回头,目视前方,声音不高却清晰地说:
“…走吧。”
苏棠正含着糖,闻言愣了一下,挑眉看向他,琥珀色的眼睛里带着一丝戏谑和探究:“干嘛?真请我吃糖啊?”
陆珩已经迈开步子,朝着走廊另一端走去,留下一个挺拔却难掩疲惫的背影,只有一句话淡淡地飘回来:
“食堂。再废话案子报告你写。”
这是他特有的、笨拙的,却在此刻显得格外真实的关心方式。
共同面对了如此深沉的黑暗,见证了人性最扭曲的蓝图,一种无需言明的默契与靠近,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
苏棠看着他的背影,嘴角微微勾起一个极淡的弧度,含着糖,跟了上去。
然而,案件的余波并未完全平息。
几天后,老王成功破解了从孙厄辛地下工坊搜出的那个移动硬盘。
在一个层层加密、命名为“启示录”的文件夹里,他发现了一份名为“社会观察笔记”的文档。
文档的署名,是一个简单的汉字——“烛”。
里面记录了大量近年来未被公开的、或已被侦破的恶性社会案件,并非简单的新闻摘录,而是附带了详细的“分析”。
这些分析角度刁钻,充斥着对人性黑暗面的“欣赏”,对犯罪手法的“点评”,以及对执法部门反应的“评估”。
在每一条记录旁边,都用符号标记着“√”或“×”,仿佛在给这些犯罪行为和执法效率打分。
在后续的补充审讯中,面对这份“烛”的笔记,孙厄辛承认,他是在一个极其隐秘的、需要特殊邀请码才能进入的“小众哲学论坛”上接触到这些思想和这个署名“烛”的人。
他说,“烛”的言论像一盏灯,照亮了他心中早已存在却未曾清晰的“蓝图”,让他意识到自己并非孤独,他的“追求”是一种更“高级”的形态。
但他坚称,他从未见过“烛”,也不知道其真实身份,所有的交流都仅限于那个加密论坛。
案件虽然告破,真凶落网,但“烛”这个名字,以及那个隐藏在网络深处的“小众哲学论坛”,像一缕幽魂,悄然附着在了卷宗的末尾。
陆珩看着老王提交的报告,目光落在那个“烛”字上,眼神深邃如夜。
孙厄辛用他扭曲的蓝图,构建了一个建立在至亲骸骨上的“完美地狱”。
而在这个地狱之外,似乎还有更多的“烛火”,在黑暗中摇曳,试图点燃更多潜在的疯狂。他们的工作,还远未结束。
喜欢陆队,收好你的生日帽请大家收藏:(m.20xs.org)陆队,收好你的生日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