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案的后续工作,如同精密仪器最后的校准,繁琐、必要,且不容有失。
专案组的灯火又持续通明了数个日夜,才将“彩虹乐园”系列谋杀案这艘偏离航道十五年之久的巨轮,缓缓引入法律的港湾。
证据的整理与固定是重中之重。
老王带领技术团队,将梁静姝实验室和电子设备中提取的海量数据,分门别类,制作成条理清晰的证据链。
那些冰冷的实验数据、设计图纸、“清算名单”,以及记录着活体测试的笔记,被逐一编号、归档,它们不仅是将梁静姝定罪的铁证,更是那场扭曲“净化”的无声控诉。
苏棠则负责完善所有的毒理学、微生物学鉴定报告,用最严谨的科学语言,将那种定制工程菌的来龙去脉、触发机制,清晰地呈现在法庭文件上,确保在法律层面上无懈可击。
同时,一项紧迫而细致的工作迅速展开——根据梁静姝电脑中那份“清算名单”以及“彩虹心灵愈合计划”的参与者记录,排查所有其他可能被她列为目标,但尚未遇害的幸存者。
陈默带领外勤组,以尽可能温和但明确的方式,联系并告知了这些幸存者潜在的风险(隐去了最骇人的技术细节,重点强调有人因当年事件对他们抱有极端恶意),并协调辖区派出所,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安全建议和一段时间的重点关注。
这项工作,像是在一片曾被毒液浸润的土地上,小心翼翼地拔除尚未引爆的雷管,每一次沟通都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
梁静姝被正式移送检察机关,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审判。
她被捕时那瞬间的崩溃仿佛只是一个幻觉,之后她又恢复了那种令人不安的平静,只是眼神深处,那片偏执的狂热之火似乎已经熄灭,只剩下冰冷的灰烬。
她配合完成了所有的司法程序,对指控供认不讳,但关于那个神秘的“纪念品管理员”,她再也提供不出更多有价值的线索,那条加密通讯渠道如同从未存在过一般,彻底断掉了。
结案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
会场内灯火通明,长枪短炮般的摄像机对准了主席台。
陆珩和苏棠作为专案组代表出席。
陆珩换上了笔挺的警服,肩章上的银色徽记在灯光下泛着冷峻的光泽;
苏棠则是一身庄重的深色西装,长发利落地束在脑后,露出了光洁的额头和那双此刻显得格外沉静的眼眸。
陆珩负责主要通报。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沉稳、清晰,不带任何个人情绪。
他概述了案件的基本情况,确认了七名受害者的死因关联,公布了嫌疑人梁静姝的身份和其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精密犯罪的作案特征,强调了其个人扭曲的动机源于十五年前的“彩虹乐园”火灾创伤。
他巧妙地避开了那些最挑战人性底线、可能引起社会恐慌的细节——诸如利用遇难儿童骨髓培养菌群、声波触发机制的具体实现方式等,只以“利用特殊生物制剂结合外部信号触发”等相对笼统的专业术语带过。
“……该案件的侦破,警示我们,科技的进步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必须被严格规范在伦理与法律的框架之内。”
陆珩的目光扫过台下凝神倾听的记者们,语气凝重,
“任何个人,无论遭遇何种不幸,都无权扮演审判者,以任何形式剥夺他人的生命。此案也提醒我们,对于重大灾难后的心理创伤干预,需要社会给予更长期、更专业、更系统的关注与支持。”
轮到苏棠补充法医方面的关键发现时,她言简意赅,用最精炼的语言解释了那种特殊化合物的发现过程及其在串联案件中的决定性作用,展现了法医科学在疑难案件侦破中的强大力量。
她的冷静与专业,与陆珩的沉稳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提问环节,有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案件中隐含的仪式感,追问“生日”和相关“庆祝行为”的意义。
陆珩与苏棠对视一眼,由陆珩回应道:
“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具有极强的个人偏执色彩,其选择特定日期和实施某些特定行为,是基于其个人对那场悲剧的扭曲认知和所谓的‘赎罪’仪式感。”
“详细动机属于案件核心细节,涉及嫌疑人隐私及司法程序,不便在此详述,请各位理解。”
发布会持续了四十分钟,在一种克制而沉重的氛围中结束。
没有欢呼,没有庆贺,只有对生命逝去的默然和对罪行本身的深刻反思。
镁光灯下,陆珩和苏棠并肩离场的画面,定格为这起骇人案件对公众的最终交代。
当晚,压抑了许久的刑侦支队大楼里,终于透出了一丝松快的气息。
虽然大家都刻意避免谈论案件的细节,但紧绷的神经总算可以稍稍放松。
张局自掏腰包,在支队食堂旁边的休息区摆了几桌简单的饭菜,说是要慰劳连续奋战了无数个日夜的专案组全体成员。
饭菜算不得丰盛,多是些家常菜,但气氛却难得的温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陆队,收好你的生日帽请大家收藏:(m.20xs.org)陆队,收好你的生日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