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输入:前代恒星的“遗产”:创生之柱的物质来源
创生之柱所在的鹰状星云并非“从零开始”的原始星云。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其物质富含重元素(碳、氧、铁)——这些元素不可能在星云的低温低压中自然形成,只能来自前代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
1.1.1 超新星的“物质捐赠”:重元素的起源
大质量恒星(>8倍太阳)核心核聚变终止后,会坍缩引发超新星爆发。此过程中,核心的铁元素进一步融合成更重元素(如金、铀),外层的碳、氧、硅等元素被高速抛射回星际空间。这些抛射物与周围分子云混合,形成“富金属星云”——鹰状星云正是此类星云。
例如,鹰状星云的氧氢丰度比(O/H)是太阳的1/3,说明它已历经至少一代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获得了大量重元素。这些重元素是创生之柱形成行星系统的“原材料”。
1.1.2 分子云的“再加工”:重元素的分布
超新星抛射的物质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随分子云的湍流运动扩散。ALMA观测发现,鹰状星云的重元素丰度呈“梯度”:核心区域(如创生之柱)丰度更高,外围更低。这种梯度说明,重元素正从核心向周围扩散,创生之柱成为重元素的“浓缩池”。
1.2 输出:创生之柱的“返还”:物质如何离开柱体?
当创生之柱中的原恒星成长到一定阶段,会通过温和或剧烈的方式“返还”物质——这些物质要么沉积回星云,要么参与超新星爆发,成为新宇宙原料。
1.2.1 原恒星的“温柔捐赠”:恒星风与喷流
创生之柱中的原恒星(0.1-10倍太阳质量)会持续喷出恒星风(速度10-100公里/秒),两极还会喷出喷流(100-500公里/秒)。这些物质与周围星云碰撞,形成赫比格-哈罗天体(HH天体)——发光结逐渐冷却,将物质沉积回星云。例如鹰状星云的HH 34,就是原恒星喷流与星云碰撞的产物,正缓慢归还物质。
1.2.2 大质量恒星的“终极捐赠”:超新星冲击波
当创生之柱附近的大质量恒星(如HD )爆发为超新星,会产生1万公里/秒的冲击波。冲击波剧烈压缩星云,将柱体物质高速抛出,形成超新星遗迹(如蟹状星云),并与星际介质混合,成为新分子云的原料。
更关键的是,超新星爆发会“激活”核心的重元素(如铁、金)——这些元素原本在恒星核心稳定存在,爆发后被抛入星际空间,成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重金属来源”。
1.3 循环的意义:宇宙的“物质银行”
创生之柱的物质循环,是宇宙“物质银行”的运作:前代恒星存入重元素,创生之柱取出形成新天体,新天体未来再存入新重元素。这场循环已持续130亿年,塑造了宇宙的化学组成——从最初的氢氦星云,到如今富含重元素的星系,都离不开它。
二、宇宙的化学指纹:创生之柱的“重元素故事”
若物质循环是宇宙的“资金流动”,重元素丰度就是“化学指纹”——通过分析创生之柱的重元素含量与分布,可还原其形成历史,理解宇宙化学演化规律。
2.1 重元素的“丰度密码”:创生之柱的化学组成
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学测量创生之柱的元素丰度:
氢(H):约70%(质量),星云主要成分;
氦(He):约28%,来自大爆炸原始氦;
氧(O):约1.5%,来自前代超新星;
碳(C):约0.5%,来自恒星氦融合(三α过程);
铁(Fe):约0.001%,来自大质量恒星核心坍缩。
这些丰度与鹰状星云整体一致,说明创生之柱是星云核心的“浓缩样本”——因引力坍缩富集了重元素。
2.2 化学演化的“时间胶囊”:从分子到生命的原料
创生之柱的重元素并非“死物”,而是在低温下发生复杂化学反应,形成更复杂分子——这些分子是行星形成的“原料”,甚至是生命起源的“种子”。
2.2.1 冰颗粒中的“有机分子”:JWST的新发现
2022年,JWST的NIRCam和MIRI观测到创生之柱中有大量水冰、甲醇冰、甲醛冰(附着在尘埃表面,温度10-20开尔文)。更惊人的是,MIRI检测到乙炔(C?H?)和乙烯(C?H?)——两种简单有机分子,是氨基酸(生命基石)的前体。
这些有机分子说明,创生之柱是生命前物质的实验室。未来,这些冰颗粒随恒星风或超新星进入新星云,可能成为行星大气或海洋的成分,甚至参与生命起源。
2.2.2 化学梯度的“故事”:从核心到外围的演化
ALMA观测到创生之柱中的HCO?离子(简单分子离子)丰度呈梯度:核心高、外围低。HCO?是星际化学反应的“指示剂”——丰度高说明反应更活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