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喷流内部的湍流:在喷流的核心区(距离黑洞0.1光年范围内),等离子体呈现高度湍流状态,速度涨落达到±10%光速;
- 磁场重联事件:观测到频繁的磁场重联(Magnetic Reconnection)现象——磁场线断裂后重新连接,释放巨大能量,加热等离子体;
- 粒子加速机制:湍流和磁场重联共同作用,将粒子加速到PeV能量级别(千万亿电子伏特),成为宇宙射线的重要来源。
多尔曼兴奋地说:VLBI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喷流内部的微观世界——它不是光滑的,而是充满湍流的能量汤
1.2 雅典娜X射线的温度计:喷流的热力学平衡
2023年,欧洲空间局的雅典娜X射线天文台(原IXO项目)对SS 433的喷流进行了精细的温度测量:
- 喷流温度梯度:从黑洞附近(~101?K)到喷流末端(~10?K),温度呈指数下降,符合绝热膨胀模型;
- 激波加热机制:喷流与星际介质碰撞产生的弓形激波,将动能转化为热能,维持喷流末端的温度;
- 辐射效率:喷流的总辐射效率约为10%(即吸积能量的10%转化为喷流动能),远高于理论预期。
这些数据让科学家能建立更精确的喷流热力学模型,理解能量如何在喷流中传输和耗散。
1.3 SKA的磁场地图:喷流的磁力线骨架
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偏振观测,首次绘制了SS 433喷流的三维磁场结构:
- 磁力线螺旋:磁场线沿喷流螺旋结构排列,形成螺旋磁力线;
- 磁场强度分布:喷流中心的磁场强度约1000高斯(比地球磁场强10?倍),边缘降至10高斯;
- 磁能密度:磁能占喷流总能量的30%,是维持喷流准直性的关键因素。
二、喷流物理:相对论性等离子体的宇宙舞蹈
SS 433的喷流,是研究相对论性等离子体物理的理想实验室。其物理过程之复杂,远超最初的想象。
2.1 等离子体的相对论性效应
喷流中的等离子体以0.26c的速度运动,产生了显着的相对论性效应:
- 长度收缩:沿运动方向的长度收缩约23%,导致喷流在观测中显得更;
- 时间膨胀:喷流中的物理过程(如粒子碰撞)在实验室坐标系中显得更慢;
- 质量增加:高速运动的粒子质量增加,影响其动力学行为。
2.2 磁流体力学的混沌之美
喷流的动力学行为由磁流体力学(MHD)方程描述,呈现出混沌特性:
- 磁力线冻结:等离子体冻结在磁场中,随磁场线一起运动;
- 不稳定性增长:喷流中的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导致物质块的分离和重组;
- 湍流耗散:磁流体湍流将大尺度能量转化为小尺度粒子的动能。
2.3 粒子加速的宇宙工厂
SS 433的喷流是一个高效的宇宙射线加速器:
- 一阶费米加速:粒子在激波前沿来回反射,获得能量;
- 二阶费米加速:粒子在湍流磁场中随机游走,能量逐渐增加;
- 加速极限:粒子最终被加速到PeV能量,成为超高能宇宙射线的一部分。
三、对比研究:SS 433与类星体的尺度对话
SS 433作为微类星体,与星系级类星体形成了完美的尺度对比,揭示了喷流形成的普适机制。
3.1 与3C 273的亿倍尺度对比
3C 273是最着名的类星体,距离地球约24亿光年,喷流速度达0.9c。与SS 433对比:
参数 SS 433(微类星体) 3C 273(类星体)
黑洞质量 10M☉ 10?M☉
喷流速度 0.26c 0.9c
喷流长度 0.1光年 10万光年
喷流功率 103?erg/s 10??erg/s
形成机制 同样由吸积盘驱动 同样由吸积盘驱动
这种对比表明,喷流形成的物理机制在不同尺度上高度一致——无论是恒星质量黑洞还是超大质量黑洞,喷流都由吸积盘的磁场能量转化而来。
3.2 与M87*的黑洞影子对比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拍摄的M87*黑洞影子,与SS 433的喷流形成鲜明对比:
- M87*:喷流从黑洞阴影的喷射,说明喷流与黑洞自转轴对齐;
- SS 433:喷流与自转轴有20度夹角,形成螺旋结构;
- 共同点:两者都依赖黑洞吸积盘的磁场能量。
3.3 对统一模型验证与修正
AGN(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认为,不同类型的AGN( Seyfert星系、类星体、射电星系)本质上是同一类天体的不同观测角度。SS 433的研究支持这一模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