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剥离:星系团的高温ICM通过 ram pressure stripping( ram压剥离)机制,将星系中的冷气体吹走;
当螺旋星系以高速(>1000公里/秒)穿过ICM时,气体被剥离,失去恒星形成的;
这一过程在后发座星系团的外围区域尤为明显,许多螺旋星系变成了无气体的恒星残骸。
反馈加热: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喷流与辐射加热了周围气体,提高了气体的温度,使其无法冷却坍缩形成新恒星;
合并停止:星系团成熟后,大规模的星系合并事件减少,失去了形成新恒星的。
3. 当前的恒星形成荒漠:低水平的
今天的后发座星系团,恒星形成率极低:
整体恒星形成率:约0.01倍太阳质量/年,仅为形成初期的百万分之一;
例外区域:仅在星系团外围的矮星系中,仍有微弱的恒星形成活动;
僵尸星系:许多星系已经完全停止恒星形成,成为僵尸星系——它们仍有恒星,但不再有新恒星诞生。
4. 恒星年龄分布:时间胶囊的宇宙印记
通过观测后发座星系团中恒星的颜色-星等图(CMD),天文学家重建了星系的恒星年龄分布:
中心区域:以老年恒星为主(年龄>100亿年),几乎没有年轻恒星;
外围区域:存在一些中年恒星(年龄10-50亿年),表明这些区域近期仍有少量恒星形成;
矮星系:保留了较多年轻恒星,说明它们受环境影响较小。
十六、中心黑洞的协同演化:NGC 4889与NGC 4874的双人舞
后发座星系团中心的两个超大质量黑洞——NGC 4889(1000亿倍太阳质量)和NGC 4874(约200亿倍太阳质量)——不仅是星系的,更是整个星系团演化的指挥家。
1. 黑洞的生长史:从种子到巨无霸
这两个黑洞的形成与演化,与星系团的成长同步:
种子阶段:可能起源于早期宇宙的超大质量恒星坍缩,或中等质量黑洞的合并;
快速增长期:在星系团形成初期,通过吞噬大量气体和恒星,质量快速增长;
quenching阶段:当黑洞质量达到一定程度(约10?倍太阳质量),其反馈机制开始抑制恒星形成,同时也限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增长。
2. 反馈机制:黑洞的宇宙调控
中心黑洞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星系团:
辐射反馈:黑洞吸积盘发出的强烈辐射加热周围气体,阻止其冷却坍缩;
喷流反馈:相对论性喷流将能量注入ICM,维持其高温状态;
星风反馈:黑洞周围的星风将气体吹走,减少恒星形成的燃料。
3. 双黑洞的引力相互作用
NGC 4889和NGC 4874的双黑洞系统,对星系团动力学产生重要影响:
轨道稳定性:两个黑洞围绕共同质心旋转,周期约10亿年;
引力波辐射:这种旋转会释放引力波,虽然强度很弱,但长期积累会影响轨道;
星系团核心的:双黑洞的存在,使星系团核心更加稳定,防止星系逃逸。
4. 未来演化:黑洞的与星系的
随着时间推移,中心黑洞的活动将逐渐减弱:
燃料耗尽:当周围气体被消耗殆尽,黑洞的吸积活动将停止;
状态:黑洞将进入休眠期,不再发出强烈辐射;
星系的永恒衰老:失去黑洞的反馈机制,星系将继续缓慢演化,但恒星形成活动将永远停止。
十七、化学演化的:金属丰度的宇宙密码
后发座星系团的化学演化,记录了宇宙中重元素的产生与分布历史。通过分析星系的光谱,天文学家可以这些化学指纹。
1. 金属丰度的梯度分布:从中心到外围的化学分层
后发座星系团的金属丰度呈现明显的径向梯度:
中心区域:金属丰度较高([Fe/H] ≈ +0.3,相对于太阳),表明这里经历了多次恒星形成与超新星爆发;
外围区域:金属丰度较低([Fe/H] ≈ 0),接近原始星际介质的成分;
矮星系:金属丰度最低,保留了宇宙早期的化学印记。
2. α元素与铁元素的比率之谜
通过分析不同元素的相对丰度,天文学家可以推断恒星形成的历史:
α元素(O、Mg、Si):主要由大质量恒星产生,寿命短(<1亿年);
铁元素(Fe):主要由中等质量恒星(AGB星)和超新星Ia产生,寿命长(>10亿年);
[α/Fe]比率:在后发座星系团的外围星系中,这个比率较高,表明恒星形成以短寿命大质量恒星为主;而在中心区域,比率较低,说明有更多的AGB星贡献。
3. 化学演化的时间尺度:恒星形成的代际传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