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距离:300万光年的“近邻”
三角座星系的距离测量经历了从“粗略”到“精确”的过程:
早期用造父变星,哈勃给出270万光年,但因造父变星的金属丰度修正,结果存在误差;
2004年,天文学家利用红巨星分支末端(TRGB)法——红巨星晚期的亮度峰值受金属丰度影响小,更可靠——通过哈勃ACS相机观测M33中的红巨星,最终确定距离为980千秒差距(约300万光年)。这一结果被国际天文联合会(IAU)采纳,成为M33的“官方距离”。
300万光年的距离,意味着我们看到的是M33在300万年前的样子——但相对于宇宙138亿年的历史,这几乎是“实时画面”。
2. 大小与质量:巨型但“轻盈”
光学直径:约5-6万光年,仅为银河系的一半,但比矮星系大得多;
总质量:约4×1011太阳质量(4000亿倍太阳质量),其中可见物质(恒星、气体、尘埃)占10%(~4×101?太阳质量),暗物质占90%——这一比例与银河系一致,说明暗物质是星系的“引力骨架”;
自转速度:盘的自转速度约180公里/秒,比银河系(220公里/秒)慢,因质量更小,引力不足以维持高速旋转。
3. 恒星形成率:“温和”的恒星工厂
三角座星系的恒星形成率(SFR)约为0.7-1 M☉/yr(每年形成0.7-1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略低于银河系(1.4 M☉/yr),但高于仙女座(0.4 M☉/yr)。这意味着,M33每年会诞生约7000万-1亿颗太阳质量的恒星,主要集中在旋臂上的HII区(电离气体区)。
这种“温和”的恒星形成率,源于它的气体含量——M33的气体质量约为4×101?太阳质量,占总可见质量的10%,足以维持当前的恒星诞生速度,但不会像某些星暴星系那样剧烈。
四、解剖三角座:核球、盘与旋臂的“三层结构”
三角座星系属于SA(s)c型漩涡星系(哈勃分类):S代表漩涡,A代表“正常”(非棒旋),(s)代表无明显核球环,c代表旋臂松散。这种结构让它成为研究“原始漩涡星系”的完美样本。
1. 核球:古老的“恒星仓库”
核球是星系的中心区域,由年老恒星(年龄>100亿年)组成,金属丰度较高([Fe/H]≈0到+0.6,太阳为0)。M33的核球直径约1万光年,占总质量的10%。通过颜色-星等图(CMD)分析,核球中的恒星主要是红巨星与红矮星——这些恒星是星系早期的“遗留物”,见证了M33形成初期的恒星爆发。
核球的高金属丰度,源于早期超新星爆发的重元素注入:当第一代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它们将铁、氧等重元素抛入星际介质,这些元素被后续恒星吸收,形成更重的恒星,最终在核球中积累。
2. 盘:恒星形成的“主舞台”
盘是M33的主体,呈扁平状,直径约5万光年,厚度仅1千光年,质量占可见物质的90%。盘中的恒星主要是年轻恒星(年龄<100亿年),如蓝巨星与白矮星,金属丰度随半径增加而降低——从核球的+0.6降到盘边缘的-0.2。
这种“金属丰度梯度”是星系演化的必然结果:
气体从盘外围向中心流动时,会携带金属元素,导致中心金属丰度更高;
超新星爆发将重元素注入星际介质,外围气体接收的重元素较少,因此金属丰度低。
盘的“薄”结构,说明M33的盘尚未经历大规模的引力扰动(如合并),保持了原始的扁平形态。
3. 旋臂:气体与恒星的“螺旋通道”
M33有两支主要旋臂,从核球两侧延伸,间距约1万光年。旋臂的明亮部分来自HII区——年轻大质量恒星(O型、B型)电离周围气体形成的发光区域。其中最着名的是NGC 604:直径1500光年,是本星系群最大的HII区,包含超过200颗O型恒星,温度高达数万度,发出明亮的蓝光。
旋臂的本质是密度波:一种压缩波沿盘传播,将气体与尘埃压缩到高密度区域,触发恒星形成。旋臂并不会随恒星移动而消失,而是持续存在——就像水流中的漩涡,即使水分子流动,漩涡形态不变。
除了可见旋臂,M33还有延伸的HI气体盘:HI是中性氢,是恒星形成的原料。射电观测显示,HI盘比光学盘延展2万光年,说明M33仍在从周围暗物质晕中吸积气体,补充恒星形成的“燃料”。
五、星际介质: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循环”
星际介质(ISM)是星系中恒星之间的物质,包括气体(75%氢、24%氦、1%重元素)与尘埃(碳、硅、氧颗粒)。它是恒星形成的“原料库”,也是恒星死亡的“回收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