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导致WASP-12b的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其上层大气中含有大量蒸发的金属元素(如铁、镁的离子),甚至检测到了羟基(OH)分子的红外辐射。这些分子在高温下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形成独特的“热木星光谱指纹”。更惊人的是,行星的昼夜温差极小——由于轨道极近且自转被潮汐锁定(永远以同一面朝向恒星),向阳面的热量通过对流与辐射快速传递到背阳面,使得全球平均温度差异仅约100K(对比水星的600K温差)。这种“同步自转+高效热传导”的组合,让WASP-12b成为一颗几乎“均匀灼烧”的星球。
(2)被拉长的蛋形:潮汐力的塑造
除了高温,WASP-12b的形状同样反常。根据恒星光谱的多普勒效应分析,其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呈现出明显的“蛋形”(赤道隆起,两极扁平)。这一变形源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潮汐相互作用。
潮汐力的本质是引力的梯度差:恒星对行星近侧与远侧的引力大小不同,近侧受到的引力更强,导致行星被“拉伸”。对于普通行星,若轨道足够远或自身刚度较高(如岩石行星),这种变形会被内部应力抵消,最终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近似球体)。但WASP-12b的情况截然不同:其一,轨道极近,潮汐力梯度极大;其二,作为气态巨行星,其物质主要由氢氦组成,黏度较低,更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
通过广义相对论修正的潮汐模型计算,天文学家发现WASP-12b的洛希瓣(Roche Lobe)——即行星引力能束缚住物质的临界区域——已被其自身大气显着超越。简单来说,行星的“引力边界”之外包裹着一层被恒星引力捕获的气体,这部分物质随时可能被剥离。而行星本身的形状,则因潮汐力的持续拉扯,被迫形成长轴指向恒星的椭球体。这种变形不仅是视觉上的奇特,更深刻影响着行星的内部结构与演化路径。
三、“慢性死亡”:WASP-12b的物质剥离机制
如果说形状的畸变是WASP-12b被吞噬的“前兆”,那么其大气与物质的持续流失则是这场“宇宙谋杀”的直接证据。自2010年起,多组天文学家通过哈勃的宇宙起源光谱仪(COS)、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等设备,对其大气逃逸展开了详细观测。
(1)洛希瓣溢出与吸积盘的形成
当行星的洛希瓣被自身大气填满时,超出部分的气体将不再被行星引力束缚,转而被恒星的引力捕获。这一过程类似于“恒星的潮汐力打开了一道缺口,行星的大气正从这个缺口不断流出”。根据流体动力学模拟,WASP-12b的大气流失主要发生在两个区域:一是行星背阳面的“尾迹”——高速运动的粒子被恒星风加速,形成一条长达数十万公里的等离子体尾;二是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吸积盘”——部分逃逸的物质因角动量守恒,不会直接坠入恒星,而是在轨道平面内形成一个环绕恒星的盘状结构。
哈勃的紫外光谱观测证实了这一推测:WASP-12b的大气中,镁离子(Mg II)的吸收线呈现明显的“蓝移”(波长变短),表明这些离子正以每秒数千公里的速度远离行星,朝向恒星方向运动。更关键的是,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检测到WASP-12的光度在软X射线波段有周期性增强——这是吸积盘内的高温等离子体(温度可达数百万K)撞击恒星外层大气时产生的辐射特征。换句话说,WASP-12b不仅在“流失物质”,这些物质还在反过来“轰炸”恒星。
(2)质量流失速率与剩余寿命
通过分析光谱中吸收线的强度与宽度,天文学家估算出WASP-12b的质量流失速率约为每秒10亿吨(1×101? kg/s)。这个数字看似庞大,但考虑到行星的总质量(约2.4×102? kg,相当于1.4倍木星质量),其完全蒸发需要的时间约为1000万年——这在天文学尺度上是“瞬间”的。
不过,这一估算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模型假设大气流失是稳定的,但实际可能受恒星活动(如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的影响而波动;另一方面,随着行星质量减少,其引力减弱,潮汐力引发的变形会更剧烈,可能进一步加速物质剥离。有研究指出,若考虑这些反馈机制,WASP-12b的实际寿命可能短至100万年。无论具体数值如何,这颗行星的“死亡倒计时”已进入最后阶段。
四、科学意义:从WASP-12b看行星演化的终章
WASP-12b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其“正在被吞噬”的戏剧性,更在于它为研究行星演化提供了不可复制的样本。
(1)验证“热木星蒸发”理论
早在20世纪90年代,理论学家便提出:靠近恒星的热木星可能因恒星辐射加热大气,使其膨胀至洛希瓣之外,进而被剥离。但这一理论长期缺乏直接观测证据——直到WASP-12b的出现。其大气流失的速率、质量损失与轨道演化的关联性,首次从观测上证实了“蒸发”机制的存在。如今,类似的现象已在其他热木星(如WASP-19b、Kepler-10b)中被探测到,WASP-12b则成为这一理论的“基准案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