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座CW在家族中的特殊性,在于其“近邻优势”:300光年的距离使其成为少数可被地面望远镜直接拍摄表面结构的刍蒿增二型变星。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其表面存在巨大的对流斑(直径约10倍太阳半径),温度差异达500K——这些斑点是脉动能量传输的“中转站”,如同恒星表面的“热泉”,驱动着物质的上下翻涌。
四、观测研究:多波段视角下的“脉动解剖”
对狮子座CW的观测,已从单一光学波段扩展到红外、射电、X射线全波段,每一波段都揭示了脉动机制的不同侧面。
(1)光学与红外观测:光变曲线与尘埃包层
光学观测(如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AAVSO的数据)提供了狮子座CW的光变曲线细节:其亮度变化并非严格正弦波,而是存在“阶梯状”起伏——这源于包层中尘埃云的周期性形成与消散。AGB红巨星会抛射大量物质(质量损失率约10??倍太阳质量/年),这些物质在恒星周围形成尘埃包层(主要成分为碳颗粒,直径0.1微米)。当恒星膨胀时,尘埃包层被稀释,亮度上升;当恒星收缩时,尘埃包层密度增加,吸收更多可见光,导致亮度下降幅度增大。
红外观测(如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则穿透尘埃,揭示包层内部结构。狮子座CW的红外光谱(3-100微米)显示,尘埃包层直径约0.5光年,温度从内向外递减(内层100K,外层30K)。JWST的MIRI仪器(中红外成像)更发现包层中存在“弧形结构”——这是恒星风与星际介质碰撞形成的激波,证明狮子座CW正以20公里/秒的速度抛射物质,与周围气体相互作用。
(2)射电观测:脉泽辐射与磁场线索
射电波段(如ALMA阵列)的观测,发现了狮子座CW周围的羟基(OH)脉泽与水脉泽(微波激光)。这些脉泽源位于尘埃包层内侧(距离恒星约10倍恒星半径),由分子在强辐射场下受激辐射产生。通过脉泽谱线的多普勒频移,天文学家测得包层物质的膨胀速度(20公里/秒)与湍流速度(5公里/秒),证实了脉动驱动的星风存在。
此外,射电偏振观测显示,狮子座CW周围存在弱磁场(约1毫高斯,地球磁场的十万分之一)。这一磁场可能源于恒星核心的发电机效应(AGB阶段核心仍有缓慢对流),并通过阿尔文波(磁流体力学波)影响包层的脉动节奏——磁场如同“节拍器”,微调着314天的周期。
(3)X射线观测:白矮星伴星的可能性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曾对狮子座CW进行观测,发现一个微弱的X射线源(流量约10?1? erg/cm2/s),位置与恒星中心重合。这一X射线可能来自两种情况:一是AGB恒星大气中的“准直星风”碰撞,产生高温等离子体(10?K);二是狮子座CW实为密近双星系统,伴星为白矮星,X射线来自伴星吸积恒星抛射物质形成的吸积盘。
若为后者,狮子座CW的脉动周期可能受伴星引力扰动影响——白矮星的周期性引力牵引,可能调制包层的膨胀收缩节奏。目前,哈勃的紫外光谱未发现伴星特征,但Gaia的自行数据暗示其运动存在微小加速度,支持双星假说。这一未解之谜,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五、演化归宿:从脉动红巨星到行星状星云
狮子座CW的脉动并非永恒,它正走向生命的终点——约10万年后,它将抛射全部外包层,形成行星状星云,核心坍缩为白矮星。
(1)质量损失与包层抛射
AGB阶段的质量损失是恒星死亡的“序曲”。狮子座CW每年抛射约10??倍太阳质量的物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3倍),这些物质在星际介质中扩散,形成以它为中心的“物质喷泉”。光谱分析显示,抛射物质中含大量碳(占重元素的40%)、氧(30%)和硅(10%),这些元素将成为新一代恒星与行星的原料——我们太阳系中的碳、氧,可能就来自类似狮子座CW的祖先恒星。
(2)行星状星云的形成
当AGB恒星的核心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约1.4倍太阳质量)时,电子简并压无法抵抗引力,核心坍缩为白矮星(狮子座CW的核心质量约0.7倍太阳,不会爆炸为超新星)。外包层被抛射后,与星际介质碰撞形成行星状星云(如环状星云M57)。狮子座CW的尘埃包层已具备行星状星云的雏形——其弧形结构与激波,正是星云形成的早期阶段。
(3)白矮星的余生
核心坍缩为白矮星后,狮子座CW将停止脉动,仅靠余热发光。其表面温度将从当前的3500K逐渐降至3000K,最终成为黑矮星(宇宙年龄尚不足以形成)。白矮星的质量约0.7倍太阳,半径约地球大小(1万公里),密度达10? g/cm3——相当于将太阳压缩进地球的体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