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里,吴老师微微顿了顿,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全班,像是在确认大家对这个传统观点的认同。一些同学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这开头,似乎没什么特别出格的地方。
“但是,”吴老师的语调微微上扬,带着一丝转折的意味,继续念道,“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看呢?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李白为什么会突然改变?也许能发现另一层意思,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启发。这个故事不光是讲坚持,它其实也展示了一种特别的教育方式有多管用。它告诉我们,当平时那种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好像不管用的时候,一种来自生活、很有冲击力、能直接打动人的‘震撼’体验,反而可能成为唤醒一个人潜力、达成教育目标的神奇‘钥匙’。”
教室里的气氛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一些脑子转得快的学生,已经从这几句话里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震撼体验?”“神奇钥匙?”这些词汇,显然与他们平时作文里惯用的“持之以恒”、“勤学苦练”有所不同。
彦宸的心跳不由得又快了几分。他偷偷瞄了一眼张甯,只见她也正微微蹙着秀眉,眼神里带着一丝思索。
吴老师的声音依旧平稳,继续往下读:
“故事开头说,小李白‘读书未成,弃去’。简单几个字,就画出了一个学习上有点‘问题’的小孩形象。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在李白那个时候,学习可能就是不停地背古文、守规矩。老师可能苦口婆心地教,每天功课也少不了。但这种一步一步来的、主要靠灌输知识的方法,好像没能抓住这个脑子活、天性有点管不住的少年。他‘弃去’,就是不想学了,跑出去玩了。这说明,当时用在他身上的教育方法,至少在那会儿,没能让他真正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可能让他觉得有点闷,有点烦。道理可能讲了很多遍,知识也可能塞了不少,但这些东西没能真正变成他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这其实反映了很多按部就班教育可能遇到的问题:对一些特别的孩子,如果缺少能触动他们个性的东西,缺少情感上的连接,教育效果就会差很多。”
读到这里,教室里已经完全安静了下来。吴老师的声音在寂静中回荡,每个字都清晰地传入学生们的耳中。彦宸的这番对传统教育方式的“猜想”和“反思”,对于这些一直处在应试教育压力下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有些大胆,甚至有些“刺耳”的。一些同学开始交头接耳,用极低的声音议论着,眼神复杂地看向彦宸。
彦宸感觉自己的脸颊有些发烫,后背也开始微微冒汗。他能感觉到,吴老师念出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块小石子,投入了这间坐满了学生的教室,激起了一圈圈或明或暗的涟漪。
吴老师没有停顿,继续用他那不疾不徐的语调念着: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教室外面,很偶然。李白在小溪边碰到了一个埋头苦干的老婆婆。注意,这不是老师安排好的‘课外活动’,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老婆婆没有讲一堆大道理,也没引用名人名言,她只是在做一件看起来特别‘不靠谱’的事——用一根粗铁棒去磨一根细小的针。这本身就让人觉得很吃惊:**一个那么粗的铁棒,一个那么细的针,这对比太强烈了!这种做法也太不可思议了!**这比书本上的字、课堂上的话更能一下子吸引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李白自然就问了:‘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
当念到加粗的字体时,吴老师的语调略微加重,仿佛也在体会那种视觉上的巨大冲击。
“老婆婆的回答很简单,但特别有力量:‘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为什么那么震撼人?不光是因为它讲了坚持的道理,更是因为说这话的人,正在做着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语气那么平静、那么肯定。**这就是‘说’和‘做’的完美结合,是想法和行动的高度一致。**老婆婆不是在刻意教训李白,她只是在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正是这种从真实行动里来的简单的话,就像往平静湖里扔了块大石头,在小李白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浪。”
随着吴老师的朗读,彦宸那篇作文的核心观点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不再是单纯地歌颂“坚持”,而是从“震撼”、“体验”、“情境”的角度,去解读李白转变的深层原因。
“这种‘震撼’是怎么产生教育效果的呢?
首先,是场景的冲击力特别强,特别具体。课堂上讲的道理通常比较抽象,但眼前看到的景象是具体的、能摸得着看得见的。粗铁杵、硬磨石、老婆婆专心的样子和不停的动作,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让人忘不了的画面。这种具体的感觉,让‘坚持’这个比较虚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有形有力量,比一百句空洞的口号管用多了。我们知道,对青少年来说,生动具体的例子往往比抽象的理论更容易说服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青色之回忆请大家收藏:(m.20xs.org)青色之回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