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
一声清越悠长的钟鸣,自大乾王朝的心脏,那座悬浮于帝都上空的灵启总祠内骤然响起,如同投向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
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千百声、万万声!
仿佛山谷间无穷无尽的回响,大乾三百村落,七十二座边陲要塞,乃至最偏远山寨的每一座灵启祠堂,无论大小新旧,在同一瞬间钟鼓齐鸣!
这声音不似金铁交击,反倒温润如玉,带着一股奇异的安抚之力,仿佛是沉睡了千年的老友在耳边温柔的呢喃。
无数百姓在睡梦中被这声音唤醒,却没有丝毫惊慌,反而心生一股莫名的亲近与感动。
京郊,王家村。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农披着外衣,怔怔地走出茅屋,望着村头祠堂的方向,浑浊的眼中泪光闪烁。
他转身回到柴房,颤抖着双手,将墙角那柄磨得锃亮、光滑如镜的犁铧抱了出来。
这犁铧跟随了他一辈子,也跟随了他父亲一辈子,比他记忆中父亲的年纪还要长久。
他一步步走向祠堂,祠堂内已然人头攒动。
他不管不顾,径直走到供奉着王氏列祖列宗牌位的香案前,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将犁铧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最上首的位置,甚至比他曾祖的牌位还要高半寸。
“老伙计,”老农噗通一声跪下,老泪纵横,“你陪我爹犁了三十年地,又陪我犁了四十年。我爹走得早,是你一直陪着我,比亲爹还亲。这上座,你该坐。”
话音刚落,那犁铧竟发出一阵温和的嗡鸣,仿佛在欣慰地回应。
这一幕,在全国各地同时上演。
城南的杂院里,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抱着一把比他还高的扫帚,仰头问年轻的母亲:“娘,它……它也算咱们家的一分子吗?”
母亲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眼神温柔地看着那把扫帚:“当然算。你爹十天有八天喝醉了回不来,是它天天守着咱们的门,比你爹可勤快多了。”
消息如风一般传遍了大江南北。
起初只是自发的供奉,后来,连最不通教化的深山苗寨都开始连夜改建自家的祠堂。
他们在祖先牌位的旁边,郑重地开辟出一方新的神龛,名曰——“功灵龛”。
于是,村口那尊守护了全村人百年饮水的石磨,有了自己的名字“石敢当”;江上那艘渡人无数、从未翻覆的乌篷船,被尊称为“江安公”;还有那件为三代猎户遮风挡雨的蓑衣,那口从未干涸过的老井上的井绳……它们都被郑重地请入功灵龛,享受着与祖先同等的香火与祭拜。
人与器物,在这一夜,达成了千百年来最深刻的默契。
然而,这股自下而上的洪流,却搅动了朝堂的风云。
七日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联名上奏,洋洋洒洒万言书,核心诉求只有一个:恳请陛下重修《祭典》,将“器物之灵”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允许“人器共祀”。
此奏一出,满朝哗然。
这不仅仅是修改法典,这是在动摇以“君权神授、人伦为纲”为核心的礼法根基!
凤无涯端坐于龙椅之上,凤眸平静无波。
她没有批复,也没有驳回,只是淡淡地吐出四个字:“民意自决。”
随即,一道旨意传遍天下。
由钦天监贾仁义牵头,在全国所有村镇设立“民意坛”,让天下百姓自行投票,决定是否支持“人器共祀”。
此举无异于一场豪赌,将皇权的威严压在了最不可测的民心之上。
宗老院那群白发苍苍的老臣们捶胸顿足,直呼“祖宗之法不可违”。
然而,七日之后,结果出炉,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所有守旧派的脸上。
三千七百六十一个村庄,九成七,赞成!
太极殿上,空气凝重如铁。
凤无涯一身玄色龙袍,缓步走下丹墀,立于殿前。
她没有看群臣,而是指向殿外广场上不知何时竖起的一块巨大无字石碑。
“诸位爱卿不必问朕同不同意,”她的声音清冷,却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去问问它们。”
“它们?”群臣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话音落下的瞬间,那块高达九丈的“万灵碑”上,骤然亮起第一个光点。
光点迅速拉伸,形成一个古朴的签名——“王家村,犁大牛”。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万千光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无数器物的签名自行浮现在碑文之上。
最后,一个清晰的犁铧印痕,一团温暖的油灯光斑,甚至是一缕由蒸汽构成的饭甑字迹,赫然出现在所有签名的最顶端!
万物有灵,天地为证!
满朝文武,死寂一片。
所有人都被眼前这神迹般的一幕震撼得无以复加。
立于百官之首,象征着礼法最高权威的宗老院首席,那位一生都在为祖宗规矩奔走呼号的老人,身体剧烈地颤抖了一下。
他缓缓抬起手,摘下了头顶那顶象征着礼法至尊的玉蝉冠,双手捧着,深深地弯下了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女帝:点化万物打造无上神朝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女帝:点化万物打造无上神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