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番话,既解释了来源(推给古籍,避免过于惊世骇俗),又表明了自己关心实务的态度,符合当下崇祯皇帝厌恶空谈、讲求实际的风气。
李国普不置可否,手指敲了敲图纸:“你说此犁可省力过半,深耕易转向,可有实证?”
“回国公爷,晚生与苏先生在离京前,已请可靠匠人打造两具,在蓟州乡间试用,效果显着,乡民皆称善。此事苏先生及当地数户乡民皆可作证。国公爷若不信,可遣人随晚生返回蓟州,一看便知。”林宸语气笃定。
李国普盯着林宸看了片刻,似乎想从他眼中看出虚实。林宸坦然对视,目光清澈而坚定。
良久,李国普缓缓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赞许:“不尚空谈,注重实证,很好。”他话锋一转,忽然问道:“刘给事中呈上来的,还有一份你写的《陈时弊言新政疏》的纲要,其中所言‘党争内耗、财政枯竭、军备废弛’三大弊,以及‘先稳内政,再练新军’之策,也是你的见解?”
“是晚生一些粗浅之见,妄议朝政,还请国公爷恕罪。”林宸躬身道。
“粗浅?”李国普哼了一声,拿起书案上另一份文稿(显然是刘鸿训抄录或转述的纲要),目光锐利,“能一眼看穿如今朝局之要害,指出‘清吏治、均田赋、兴水利’为稳内之基,这可不是粗浅书生能有的见识。你且说说,这‘均田赋’,具体该如何均?这‘兴水利’,又该如何兴?”
这是考较,也是试探。李国普想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究竟是只会纸上谈兵,还是真有经世之才。
林宸心知,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将自己结合历史知识与现实思考的初步方案,清晰而又有条理地阐述出来。他没有引用超越时代的经济理论,而是立足于明朝现状,谈论清丈田亩、抑制兼并、改革役法(隐约指向摊丁入亩的方向),以及如何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推广高产作物等切实可行的措施。
他的话语平和,逻辑清晰,引据部分贴合明朝实际的数据(来自原主记忆和他自己的观察),听得李国普眼神越来越亮,时而插话追问几句,林宸皆能对答如流,甚至提出一些让李国普都感到新颖的思路。
苏明远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他这才知道,林宸那日救他时所展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此子之才,远超他的想象!
一番长谈,直到夜深。李国普脸上的神色,从最初的审视,到后来的惊讶,再到最后的凝重与沉思。
“你所言,虽有些地方过于理想,但大多切中时弊,颇有见地。”李国普最终长叹一声,“如今朝堂,缺的正是你这等既知民间疾苦,又有务实之策的干才。”
他站起身,在书房内踱了几步,忽然停下,看着林宸,目光深邃:“林宸,你可愿为国效力?”
林宸心中一震,知道最关键的时刻来临了。他撩起衣袍,郑重下拜:“晚生寒微之躯,若蒙朝廷不弃,敢不竭尽驽钝,以报君恩!”
“好!”李国普抚须点头,“蓟州之事,老夫会派人即刻查办,还苏生员清白。至于你……”他沉吟片刻,“陛下近日正为京畿治安与民生忧心,欲选派干员整顿。顺天府推官一职正好出缺,主抓刑名、治安、劝农等事。老夫明日便向陛下举荐你,暂署此职!”
顺天府推官!正七品!虽然只是暂署(代理),但已是直接踏入仕途,并且拥有了在京畿之地施展拳脚的平台!这比林宸预想的起点还要好!
“晚生……谢国公爷栽培!”林宸强压住心中的激动,叩首谢恩。苏明远也连忙跟着拜谢。
“不必谢我。”李国普摆摆手,神色严肃起来,“此职关系重大,京畿之地,权贵云集,盘根错节,比你那蓟州要复杂百倍。你既有大志,便要做好准备。望你勿负陛下与老夫之望,脚踏实地,做出一番成绩来!”
“晚生定当鞠躬尽瘁,不负重托!”林宸声音坚定。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真正登上了明末的历史舞台。一个小小的顺天府推官,将在这帝国的心脏,掀起怎样的风浪?
夜已深,李府的书房灯火依旧。一场关乎未来命运的谈话,刚刚结束,而另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
(下一章,走马上任,初掌权柄,面对京畿复杂的局面)
喜欢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