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起,他常遇春,便不再是那个只知冲杀的莽夫。他开始学习兵法,学习揣摩人心,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统帅。他变得沉默寡言,变得喜怒不形于色,但那颗为朱元璋、为大明浴血奋战的心,却从未改变过。
“陛下……”他喃喃自语,睁开双眼,眼中已是一片清明,“大都已复,但北方的狼,还未死绝。您放心,常遇春这把刀,会一直为您磨下去,直到天下再无狼烟。”
他的目光,再次变得锐利如鹰。在那片广袤的草原上,元顺帝的残余势力,就像一群受伤的野狼,虽然暂时逃窜,但只要一日不除,便永远是悬在大明头顶的一把利剑。
他,常遇春,大明第一战神,就是要亲手将这把剑,彻底折断!
与北平的秋风萧瑟不同,应天府(南京)的秋日,依旧带着几分江南的温润。然而,这份温润,却丝毫无法驱散紫禁城内那股几乎凝成实质的焦虑。
奉天殿的偏殿内,烛火通明,将朱元璋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墙壁上,如同一尊沉默的雕像。他已经在这里枯坐了整整一夜。
面前的案几上,铺着一张巨大的堪舆图,上面用朱砂和墨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记号。那是北伐大军的行军路线,是每一个重要的关隘,是每一场可能的遭遇战。
朱元璋的手指,粗糙而有力,此刻却微微有些颤抖。他的指尖,正停留在“大都”两个字上。
这两个字,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自洪武元年八月,徐达、常遇春分兵北伐以来,他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他在朝堂上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与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商讨国策,表现得从容不迫,威严自持。可一到夜深人静,当他独自一人面对这张地图时,所有的伪装都会卸下。
他不再是那个杀伐果断的洪武大帝,他只是一个牵挂着十万子弟兵安危的大家长,一个等待着前方消息的兄长。
“陛下,夜深了,龙体要紧啊。”马皇后端着一碗刚熬好的冰糖雪梨羹,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她的脚步很轻,生怕惊扰了沉思中的丈夫。
朱元璋没有回头,只是低沉地“嗯”了一声。他的目光,依旧死死地锁在地图上。仿佛只要他看得够久,就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常遇春的帅旗。
马皇后将碗放在一旁,拿起一件外衣,轻轻披在朱元璋的肩上。“外面起风了,仔细着凉。”她的声音温柔得像一汪春水,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
朱元璋终于动了。他缓缓转过身,看着妻子那张温婉而略带忧色的脸,心中一暖,但紧锁的眉头却没有舒展。“皇后,你说……春哥他,现在到哪儿了?”
他很少用这样称呼叫常遇春,只有在马皇后面前,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他才会卸下皇帝的威严,变回那个濠州的红巾军领袖吴国公。
马皇后柔声劝道:“陛下多虑了。常将军的用兵,神出鬼没,连刘伯温都赞不绝口。况且,他身边还有徐达大将军坐镇,十万大军皆是百战精锐,元朝那些腐朽的军队,哪里是对手?您就放宽心,等着好消息吧。”
“道理我都懂。”朱元璋叹了口气,端起那碗雪梨羹,却只是用勺子轻轻搅动着,并未入口,“可这心里,就是七上八下的。大都,是元人百年的巢穴,城高池深,守军定然不少。春哥他……性子烈,我怕他……”
他没有说下去,但马皇后明白他的担忧。常遇春勇则勇矣,但有时过于刚猛,容易陷入险境。朱元璋担心的,不是他能不能打赢,而是他会以什么样的代价去赢。每一个士兵的性命,都是他从心里疼惜的。
“陛下,”马皇后握住他冰冷的手,“您忘了?出征前,您亲自与常将军彻夜长谈,将所有利害关系都剖析得明明白白。常将军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懂得您的苦心。他不仅是您的利刃,更是您最懂心的臂膀啊。”
朱元璋沉默了。他想起了出征前夜,他与常遇春在御书房的对话。
“遇春,此去大都,朕不要你做屠夫,朕要你做王者。”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常遇春单膝跪地,声如洪钟:“陛下放心!臣若不能兵不血刃下大都,提头来见!”
那份豪情与自信,曾让他无比安心。可此刻,距离大军兵临城下,已经过去了数日,却依旧没有任何消息。这沉默,比任何坏消息都更折磨人。
就在这时,宫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内侍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变了调:
“陛下!陛下!八百里加急!北平……北平捷报——!”
“轰!”
这一声呼喊,如同一道九天惊雷,在寂静的宫殿内炸响!
朱元璋猛地从龙椅上弹了起来,动作之快,甚至带倒了身后的多宝阁。上面摆放的一只青玉花瓶,“哐当”一声摔在地上,碎成了几片。
他顾不上这些,一双虎目死死地盯着那个气喘吁吁的内侍,心脏狂跳得仿佛要从胸腔里蹦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第一战神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第一战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