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夏天,长白山脚下的气温却反常地低。王磊紧了紧冲锋衣的领口,望着眼前这片被当地人称为“干饭盆”的密林,心里泛起一丝不安。
“头儿,指南针又开始转圈了。”年轻摄影师小李的声音带着颤抖,他手里的军用指南针像着了魔似的飞速旋转。
王磊接过指南针,拍打两下,无济于事。他掏出GPS设备,屏幕上一片空白,连卫星信号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家跟紧点,别走散了。”王磊回头对考察队的五名成员喊道。他们是省报派来的特别调查组,原本是要做一篇关于长白山生态保护的专题报道,却在采访当地村民时,听说了干饭盆地区的诡异现象——不仅指南针失灵,还经常有人畜失踪的传闻,更有人声称在夜深人静时听到过日军操练的号声。
王磊本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当他们越往林深处走,空气中的异样就越发明显。树木扭曲成奇怪的形状,林间静得可怕,连一声鸟鸣都听不见。
“王哥,你看这个!”随行的地质学家老周突然蹲下身,拨开一丛茂密的草蕨。
地面上露出一个蜂窝状的凹陷,像是被什么重物长期压制形成的。老周用地质锤轻轻刮开表面的泥土,一块锈迹斑斑的金属牌逐渐显露出来。
王磊凑上前,仔细辨认着牌上刻着的字迹:
“昭和十七年 关东军实验场”
一股寒意顺着他的脊梁骨爬上来。作为东北人,他从小听老人讲过日本关东军在长白山地区的秘密活动,但官方记录寥寥无几,大多成了民间传说。
“这不可能,”老周摇着头,“关东军1945年就撤了,昭和十七年是1942年,那时候他们怎么可能在这种地方设立实验场?运输物资都是问题。”
但金属牌上的刻印分明而清晰,不像是近年伪造的。
“再往前看看。”王磊下令道,内心的不安越来越强烈。
他们继续向前行进了一个多小时,突然小林惊呼一声:“那是什么?”
顺着他指的方向,众人看到树林间隐约露出一排低矮的水泥建筑,几乎完全被藤蔓和杂草覆盖。建筑风格明显是日据时期的产物,墙面上布满了弹孔和裂痕。
王磊率先走近,发现门口挂着的铁牌上同样刻着日文。他大学时选修过日语,勉强能辨认出“防疫给水部”几个字,心下顿时一沉——这分明是关东军731部队的伪装名称。
“大家小心,可能有未爆炸的炸弹。”王警告道,但同时记者的本能让他兴奋起来,这或许是揭开历史真相的重大发现。
建筑内部阴暗潮湿,散发着霉味和某种难以名状的腐臭。手电筒的光束扫过,可见实验室里散落着生锈的铁架、玻璃器皿,甚至还有几具穿着日军制服的骸骨。
“这些人好像死得很突然。”小李的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他镜头对准一具靠在墙角的骷髅,枪械还握在枯骨手中,头骨上有一个明显的弹孔。
“是自杀。”老周判断道,“看来他们接到了什么命令,宁愿死也不愿离开。”
当他们退出建筑时,天色已近黄昏。林间的雾气不知何时变得浓重起来,带着一种诡异的紫色调。
“我们得找个地方扎营了。”王磊看着越发不正常的天色,做出了决定。
他们在距离建筑群约五百米处的一片空地上搭起帐篷。随着夜幕降临,温度骤降,那种诡异的寂静再次笼罩了整个森林。
守夜的小张突然冲进帐篷,脸色惨白:“外面、外面有声音!”
众人急忙冲出帐篷,果然听到林间传来若有若无的号声,像是军队起床号,又夹杂着许多人同时踏步的声响。
“是风声吧?”老周试图用科学解释,但他颤抖的声音出卖了他。
突然,一阵刺骨的寒风吹来,带着明显的紫色调,所过之处草木皆伏。更可怕的是,风中似乎夹杂着低语声,用的是日语!
“回帐篷!快!”王磊大喊,但那紫色的风已经卷到面前。
小王首当其冲,被风卷入后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随即消失在浓雾中。其他人惊慌失措,四散奔逃,但无论往哪个方向跑,那紫色的风都如影随形。
老周试图用科学仪器记录这一现象,却被一阵突然加强的风卷走,只留下一声“救我——”在夜空中回荡。
王磊和小李背靠背站着,手中的手电筒光束在紫雾中显得微弱无力。
“头儿,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小李的声音带着哭腔,他才二十五岁,刚结婚半年。
“不会的,跟着我!”王磊强作镇定,拉着小李向一个方向突围,却感觉脚下的土地突然松动。
轰隆一声,地面塌陷,两人坠入一个黑暗的洞穴中。
王磊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条地下河的岸边,身边是小李昏迷不醒的身体。他打开还能用的强光手电,照向四周,顿时倒吸一口冷气——
河水中漂浮着数百具日军尸体,奇怪的是,这些尸体经过数十年竟然没有完全腐烂,只是变成了蜡黄色。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每具尸体的头顶都有一个碗口大小的凹陷,像是被什么挖去了一块脑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东北民间异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东北民间异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